Page 95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95

敦煌六朝写本与《十诵律》的翻译与校定

                       不分别与,白佛言:“是布施诸衣物谁应受?”佛言:“一切应分。”诸比丘言:“何等应分?”佛言:“次第
                       应分作四分,第四应与沙弥。”是为制限得布施。(S. 797,第277—280行)
                       同段内容在藏经本中则翻译如下:
                            佛言:随何部作上座,是物应属一部。”若檀越捉第一上座手、第二上座手言,是物施僧,是物应
                                “
                       属谁?答言:二上座是一部上座,应属一部。”若二上座各是一部,应属二部,云何应分?”答言:次
                                  “
                                                               “
                                                                                                           “
                       第等分四分,第四分应与沙弥。”是名制限得布施。                      ①
                       这两处翻译中划线部分的差异较上文星相之例更有过之。就文意而言,藏经本的翻译更为流畅,敦
                   煌本的语义表达相对混乱,较藏经本更难于理解。
                       同样是语词的不同,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形,即某些梵文词汇的译语,敦煌本与藏经本完全不同。
                   如衣法部分藏经本多次出现的“迦 那衣”一词,敦煌本均译作“一日衣”,这种译法与较《十诵律》译出更
                   早的《鼻奈耶》更为接近 ,如今“迦                那衣”已成为僧团普遍接受的戒律术语,“一日衣”则被舍弃。藏经
                                        ②
                   本中经常出现的“粪扫衣”一词,在敦煌本中也均译作“槃薮衣”或“波薮衣”。但在藏经本中,也有两处作
                  “槃薮衣”。BD03375 中常出现的“我曹”“精舍”“异住处比丘”“是诸比丘”等词,藏经本中对应的则为
                            ③
                  “我等”“僧坊”“旧比丘”“彼”等词。BD03375 在最后数行又数次出现“鼻贰”一词,在藏经本中皆替换作
                  “比尼”。此词即梵文“vinaya”之音译,在隋唐时期的佛教经典中也常译作“毗奈耶”,即戒律中“律”之
                   意。相较“比尼”,“鼻贰”这一译法出现的更早,在《鼻奈耶》中常见 ,BD03375的用法应该是继承了早期
                                                                              ④
                   的译法,藏经本将之替换为“比尼”。
                                                  ⑤
                       第二种文本差异表现在对重复文本的处理上。梵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叙述时对相同内容的
                   不断重复,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日常记诵 ,而在书写时为了方便,这些重复内容常以各种方式被缩略。
                                                       ⑥
                  《十诵律》也有很多这类情形。不过敦煌本和藏经本对重复内容的缩略处理方式并不完全一致,有敦煌
                   本未缩略而藏经本缩略者,也有敦煌本缩略而藏经本未缩略者,显示两种文本之间的差异。
                       首先是敦煌本未缩略而藏经本缩略者,最明显如 BD03375 末尾部分。该卷内容主要讲僧人自恣之
                   法。藏经本在列举了多种自恣的情况之后,最后称“余如布萨中广说”。但是 BD03375则没有这句话,
                                                                                  ⑦
                   却较藏经本整整多出 53 行共 1387 字的内容(361—413 行)。翻检《十诵律》本,此段文字恰与同样属七
                   法的布萨法中一段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将“布萨”换为“自恣”。因此藏经本以“余如布萨中广说”一句话
                                                                         ⑧
                   替代了一千多字的内容,而敦煌本则保留了原文。



                       ①  CBETA,T23,p. 200b23-c1.
                       ② 《鼻奈耶》此词均译作“一日竟衣”,如卷一:“结坐已竟,三月补纳衣裳,一日竟衣已办。”(CBETA,T24,
                   p. 851c11-12)
                       ③  第一处见于“衣法”开头第一句:“佛在王舍城。五比丘白佛:‘应着何等衣?’佛言:‘应着槃薮衣。’”(CBETA,
                   T23,p0194b10-11)第二处见于粪扫衣部分的最后一句:“从今日若比丘欲着槃薮衣听着,若欲着居士施衣亦听着。”
                   (CBETA,T23,p0194c10-11)宫本此两处亦同,但“槃”作“般”。
                       ④  CBETA,T24,p. 899b24-26. 该词在苻秦时所译《四阿鋡暮抄解》及《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也各出现
                   一次。
                       ⑤  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十三《佛说瞿昙弥记果经》音义部分有“鼻贰”一词(CBETA,K35,p. 21b4-5)。现
                   藏经中有刘宋慧简所译《瞿昙弥记果经》一卷,当即可洪音义之经。但今本中已不见“鼻贰”一词,被代之以“毗尼”(CBE⁃
                   TA,T01,p. 857a7)。而根据《大正藏》的校记,《鼻奈耶》中“鼻贰”一词,江南系统的藏经本均作“毗尼”,显然也经校改。
                       ⑥  诺曼(K. R. Norman)著,陈世峰、纪赟译:《佛教文献学十讲》,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第63—67页。
                       ⑦  CBETA,T23,p. 173a8-9.
                       ⑧  CBETA,T23,p. 163c17-164c13. 敦煌本自恣部分除了替换“布萨”二字外,与藏经本布萨部分亦有少许表达上
                   的文字异同,当是因为藏经本布萨部分的文字也已经过改动。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