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92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写本所据底本及校勘本均有相同的文本来源。写本尾题并未交代书写年代,但从字体判断,与 S. 797年
             代当相差不远,也在5世纪初 。
                                       ①
                 第三件要介绍的写本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最初的千字文编号为雨 075,新的馆藏号为

             BD03375 。该写本首尾均残,尾部正文部分内容完整,但写本恰在正文结束之后断开,是否有尾题和题
                     ②
             记不得而知。从字体判断,写本当抄写于 5世纪初,与 S. 797也相差不远。前两件写本的内容同属七法
             中的衣法,此件则为七法中的“自恣法”,相当于藏经本卷 23。但因未见首题与尾题,不知本来的分卷情
             况。与上面两个写本一样,此件写本的文本内容与藏经本亦有大量不同之处。
                 S. 797、S. 6661、BD03375三件写本均抄写于 5世纪初,与《十诵律》的翻译差不多同时。但在文本结
             构和内容上,与唐宋之后的各种藏经本均有很大的不同。这提示我们,在现存的藏经本《十诵律》之外,
             尚存在另一种和它内容差异较大的文本,而且文本的年代早于目前所知的各种藏经本。这些抄写于翻
             译年代前后的六朝写本,为我们更深入了解《十诵律》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下面我们就先从文本
             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看看这几个敦煌本 和藏经本的差异。
                                                 ③

                               二、敦煌本所见六朝时期《十诵律》之文本结构


                《十诵律》的文本结构,或称分卷形式,在中古时期的各种藏经本中即体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大致而
             言,一为毗尼序位置的变动,二因第七诵分卷不同导致前五十八卷分卷不同,进而导致部分卷帙的分合。

             而将敦煌本也纳入考虑范围之后,分卷形式又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前文介绍过的 S. 797与 S. 6661,两
             本首部皆残,目前残存内容大致相当于刊本藏经《十诵律》之卷二十七中部到卷二十八末。根据 S. 6661
             的尾题“衣法第七”,该卷当囊括了七法中衣法之全部内容,也即它们是将藏经本廿七、廿八两卷合为一
             卷,写本卷首相当于藏经本卷二十七之首。就目前所见各种资料,从宋代两种刊本藏经,往前到可洪《新
             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日本正仓院所藏圣语藏本,再到六朝时期《翻梵语》所引《十诵律》,衣法部分均分为
             两卷 ,S. 797与S. 6661的这种分卷方式为目前各种版本所未见,属一种新的分卷系统。
                 ④
                 除分卷不同之外,S. 797和S. 6661的尾题更值得关注。S. 797的尾题作“第七卷”,而其内容相当于
                                                                                        ⑤
             藏经本廿七、廿八两卷,如果这里的第七卷是指该卷在整部《十诵律》本中的卷数,显然难以对应。结合

             S. 6661的尾题“衣法第七”,显然 S. 797的“第七卷”指的正是“七法”的第七卷。它们所属的十诵律系统
             当是将第四诵七法部分每法一卷,第七法衣法恰为第七卷,而如今的藏经本则皆将第七法分为两卷。
             S. 797 和 S. 6661 的尾题显示六朝时期对《十诵律》文本组织形式的认识与唐宋之后的藏经本有很大不
             同。它们更注重各卷在每诵之内的卷数与位置,对于其在整体《十诵律》内的位置卷数则不甚关心。可
             能当时的《十诵律》是以诵为单位组织的。这种标注方式在《翻梵语》《经律异相》等六朝文献中也有很清
             楚的体现。


                 ①  翟理斯(Lionel Giles)作《英国博物馆藏敦煌遗书写本注记目录》(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the British Museum,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57),也 将 此 件 定 为 5 世 纪 早 期 写 本(第
             164页)。
                 ②  图版参见《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46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195—208页。
                 ③  为行文方便,下文均以“敦煌本”代指S. 797、S. 6661和BD03375三件写本,如有特殊情况,另行说明。
                 ④ 《翻梵语》卷八“桑祇陀国”一词取自《十诵律》的“七法第八卷”(CBETA,T54,p. 1035b22),翻检大正藏《十诵》经
             本,该词见于卷二十八,可知《翻梵语》所据之本衣法部分已经分为两卷。
                 ⑤  写本“卷”写作“ ”,平川彰可能对写本的书体不熟悉,所以将该字认作长度单位“弓”,在文章中用了不小的篇
             幅解释此处用“弓”之意涵。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