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89
全球华语语法研究:以“扎根”为例
本文所探讨的语言现象,都来自全球华语的变体。根据全球华语研究参数理论的四项参数,即时
代、地域、方言、语体,这些语言变体的相似之处,都有相同的时代,用于共同语框架之下,而语体则属于
书面体,唯一的差别,是地域的差异。以“扎根”及物用法作为测试方法,有助于我们描述变体的异同,可
凸显目前全球华语地域差异的面貌。
就大华语的概念而言,按照当前语言使用的情况来看,“扎根”用作及物动词,仍然有地域差异,并非
全球华语通用的现象,不能算是大华语共通的语法现象。不过,随着各地华人频繁交往、资讯和网络通
讯发达,还有普通话在全球华人社区地位的日益重要,对全球华语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预见,及物动词
的“扎根”最终能成为大华语普遍接受的语法特点,相信这并不遥远。
至于“扎根”后接介词的情况,不同地域也有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大陆的例子较多,而且“于”比“在”
多,呈现了“于>在”的现象。这个格局,在 1960年代已形成,持续至今。介词“于、在”的分布,台湾地区
也有相似的趋势。至于香港地区和海外华语的情况,虽然报章的语料不多,但通过搜寻网络的文字,
“于”的使用占了大多数,“于>在”应该是个大趋势。综合全球华语的使用情况,“扎根”后的“于>在”,
是个普遍现象,应具备成为大华语共同特点的条件。
结 语
大华语以普通话为基础,大华语和普通话基本上同属一个体系。当然,大华语和普通话并不等同,
两者仍有细微差异。这些差异,无论对语法学研究、语文教学还是语言应用而言,都值得我们注意,不能
忽视。
全球华语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上;语法方面,虽然并非主要差异之处,但不等于说没有或不
重要。大华语跟普通话的语法差异,往往不太显眼,不容易观察,造成差异的规律,也不容易掌握。正是
由于不太显眼,全球华语比较语法的研究更显得具有挑战性,也是语法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领
域研究的好课题,对建构大华语理论也非常重要。
本文有关“扎根”一词的研究,虽然只是一个小问题,但却是全球华语比较语法研究的一个尝试,也
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期望通过本文,提出一个适用于全球华语比较语法研究的方法,从而帮助我们描述
全球华语的变体,更好地建构大华语的语法理论,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参 考 文 献]
邓思颖. 全球华语词汇研究的参数分析——以“点算”为例. 汉语学报,2018(4) .
.
邓思颖. 形式汉语句法学(第二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邓思颖 . 社区词与全球华语词汇研究:以“释除”为例 . 马毛,李斐编 . 博学近思知行兼举——田小琳先生八秩荣庆文集 .
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2020.
冯胜利. 汉语韵律句法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李宇明. 华人智慧,华人情怀. 全球华语大辞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李宇明. 大华语:全球华人的共同语. 语言文字应用,2017(1) .
陆俭明.“华语”的标准:弹性和宽容. 语言战略研究,2017(1) .
施春宏.“大华语”和“全球华语”语言战略研究,2017(4) .
.
周清海.“大华语”与语言研究. 汉语学报,2017(2) .
朱德熙. 语法讲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责任编辑:李青果;责任校对:李青果,张慕华】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