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8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却占优,跟《人民日报》的情况相似。从数字统计看,1967 年的《光明日报》,“扎根于”只有 4 例,但到了
1968年却有 96例;同年的“扎根在”,1967年只有 5例,但 1968年增至 30例。综合《人民日报》和《光明日
报》的数字,“于”和“在”的不平衡分布,在 1968年形成,反映了“扎根”应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奠定
了当前普通话甚至全球华语“于>在”的格局。
台湾地区的早期报章,如 1898至 1944年间的《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等,
都没有用到“扎根”一词。通过“台湾新闻智慧网”搜寻,“扎根”用作动词,最早见于 1968 年的例子,如
(27),当中的“扎”原文写作“紮”。这个例子,跟上文的(20)一样,受基督教《圣经》的《以赛亚书》所影响。
往后的用法,大多数都用作不及物动词。“扎根”直接带宾语的用例,最早见于 1982年,如(28),但内容跟
中国大陆的新闻无关。后接介词“于”和“在”,都见于1984年,如(29)和(30)。
(27)要往下扎根,往上结果!(《“中央”日报》1968年6月30日)
(28)扎根乡土 关怀民族。(《中国时报》1982年3月15日)
(29)扎根于基地,跃马于中原。(《联合报》1984年2月17日)
(30)扎根在百万人之间。(《联合报》1984年12月28日)
至于香港地区,由于“扎根”不是粤语口语的词汇,从 19 世纪以来,粤语口语都没有“扎根”的用例,
无论是“早期粤语口语文献资料库”“香港二十世纪中期粤语语料库”还是香港理工大学的“PolyU Cor⁃
pus of Spoken Chinese”,都找不到任何用例。
据“中国近代报刊”的资料,1949年以前香港《大公报》只有 5个“扎根”的用例,最早一例,见于 1939
年的(31),当中的“扎根”带上宾语“漓水上”。“扎根”后接介词,只有“在”,最早见于 1940 年的(32)。相
比之下,同时期的天津版《大公报》,“扎根”的使用频率差不多,只有 6例。检索“香港公共图书馆多媒体
资讯系统”,最早使用“扎根”的香港中文报章,也只有《大公报》。1960 年代以来,“扎根”的使用频率高
了,如没有宾语的(33)、直接带上宾语的(34)。1960 年代,使用“扎根”的例子,一共有 9 个,当中的 8 个
用例,都是报道中国内地的新闻,如(34)。这 8个例子,1个来自 1960年、3个来自 1966年、2个来自 1968
年、2 个来自 1969 年。这个趋势,正好跟“扎根”在中国内地使用频率增高的现象吻合[见本文(25)和
(26)的统计],表示受到了中国内地语言习惯的影响。
(31)湘江是扎根漓水上的。(《大公报(香港版)》1939年3月22日)
(32)究竟是扎根在地面上。(《大公报(香港版)》1940年7月8日)
(33)温室无土壤 扎根靠砾沙。(《大公报》1960年8月10日)
(34)志愿队扎根农村。(《大公报》1960年11月15日)
综合本节的发现,“扎根”一词,大致源于晚清民国期间,偶有一些用例。20 世纪中期以后,“扎根”
直接到宾语和后接介词的情况,在中国大陆渐渐普及起来,尤其是 1960年代。在这个时候,中国内地对
香港地区的中文书面语产生影响,“扎根”一词的用例在香港中文开始增多。至于“扎根”在台湾地区的
情况,1960年代以后也开始使用,来源之一,估计受基督教《以赛亚书》影响,只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至
于带宾语的用法,好像在1980年代才普遍起来。
七、“扎根”与大华语
综观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加等地的情况,直接带处所宾语的及物动
词“扎根”,都能找到用例,可算是全球华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然而,“扎根”作为及物动词的用法,
却呈现地域上的差异。根据本文的观察,中国大陆的用例最多,也最为灵活,属于普通话语法的特点。
相比之下,香港地区和美加也有不少,应有扩展的趋势。至于台湾地区、东南亚的情况,好像不算太普
遍。由此看来,直接带宾语的“扎根”基本上是普通话的语法现象,但在不同地域有不平衡的发展,尚未
成为扎根大华语的语言现象。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