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8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通用的语言,而全球华语是一个范围很大的集,当中包含汉语各种变体,包括大华语、普通话、各地汉语
方言等。全球华语研究,就是“从全球性的视角,展开华语的语言规划与语言战略等问题的研究”(周清
海,2017:64),并不局限于某地某种语体的研究,而是放眼全球华人社区。全球华语的变体,主要表现在
词汇上,其次是语音,再次是语法(李宇明,2016)。语法差异较为细微,也往往不容易察觉。面向全球华
语研究所带来的新挑战,语法研究更显重要。
“扎根”一词,目前的使用好像挺普遍,但本文注意到“扎根”的语言现象,尤其是语法方面的现象,存
在地域和时代的差异,而至今找不到专门讨论“扎根”语言问题的论著。本文尝试以“扎根”一词为例,主
要利用语料库的语料,窥探全球华语的语法差异,希望对大华语语法研究,作出一点尝试。
二、“扎根”的语法特点
普通话“扎根”是一个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收录了两个意思,除指植物生长的意思外,还
有一个意思,表示“比喻深入到人群或事物中去,打下基础”,并举了两例:(1)用作及物动词,当中的“基
层”作为宾语;(2)是不及物动词的用法。
(1)扎根基层
(2)他在农村扎了根。
《全球华语大词典》收录了“扎根”一词,所给的定义是:一、植物的根向土里长;二、比喻深入进去,打
下基础,并举了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相同的例子,即(1)。
能直接作为“扎根”的宾语,意义上表示处所,而非受事,如(1)的“基层”。处所宾语前面,其实可以
冠上介词“于”或“在”,如(3)、(4)两例。这两个例子,来自“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这个语料库收录
约 1 亿字。根据这个语料库所收录的语料,“扎根”直接带宾语有 12 例,后接“于”有 9 例,后接“在”有 6
例,数量上呈现“宾语>于>在”的现象。
(3)只要戏剧工作扎根于养育自己的土壤。
(4)待到他们必须扎根在农村的土壤中。
“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语料库”(简称“BCC语料库”)由于收字量大,约 150亿,所展示的情况更
有代表性。“扎根”直接带宾语的例子不少于 1 024个 ,后接介词“于”有 979个,后接“在”有 524个,依然
①
呈现“宾语>于>在”的现象。在这 1 024个宾语当中,最常见的是“基层”(182次)、“农村”(162次)、“山
区”(117 次)、“群众”(43 次)、“海岛”(24 次)。从这些语料所见,“扎根”所带的宾语,意义上指向面积较
大的处所、人数较多的群众。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规范还是语料库所呈现的客观现象,作为及物动
词的“扎根”,都应该为普通话所接受,是普通话的语法特点。
“扎根”后面的“于”和“在”基本上可以互换,而“于”比“在”的数量较多。除了上述两个语料库外,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简称“CCL 现代汉语语料库”)也印证这一点:“于”有
426例,“在”有 170例,仍然呈现“宾语>于>在”的现象。不过,当有表示体的“了”(即所谓“了 1 ”),就只
有“扎根在了”,即“了”黏附在“扎根在”之后。“扎根在了”的例子,“CCL 现代汉语语料库”有 1 例,“BCC
语料库”有7例,如(5),却没有发现“扎根了在、扎根于了、扎根了于”这些例子。
假设“了”是一个动词后缀,黏附在动词之后(朱德熙,1982;邓思颖,2019),那么,“了”在“扎根在”之
后出现,说明“扎根在”应重新分析为一个动词,“在”是动词的一部分,已丧失了介词的地位。这种重新
分析,可以理解为介词“在”通过并入(incorporation)形成,而并入的动机是为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冯胜
利,2000)。至于“于”,虽然词类跟“在”一样,但“于”却无法通过并入,跟前面的动词进行重新分析。因
“
此,“*扎根于了”是不合语法的。由此可见,扎根”后面的“于”和“在”并非自由互换。
(5)60株泛着嫩绿的白皮松树扎根在了京郊的沃土上。(《人民日报》1996年)
① 只搜寻语料库中“多领域”的范畴。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