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83
2021 年第 3 期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 3 2021
第 61 卷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Vol. 61
(总 291 期) (SOCIAL SCIENCE EDITION) General No. 291
全球华语语法研究:以“扎根”为例 *
邓 思 颖
摘 要:根据“扎根”及物性的特点,可知及物动词“扎根”在全球华语不同地域有不平衡的分布。至于“扎
根”后接介词的情况,也有差异。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窥探全球华语的语法差异,并对建构大华语的语法理
论有所助益。
关键词:全球华语;大华语;及物性;介词;语法学
DOI:10. 13471/j. cnki. jsysusse. 2021. 03. 009
一、全球华语研究
汉语研究的范围,应放眼于全世界的华人群体。以这样宏观的角度,研究当前汉语的整体面貌,让
我们对语言的本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全世界华人所使用的汉语,可称为“全球华语”。全球华语研究
的对象,就是包括全世界华人所听所说的汉语、华语,所读所写的中文、华文。全球华语的研究,对认识
当前汉语的整体面貌,非常重要。
全球华语由不同的变体所组成,是一个很宽的集,里面包含各个子集。时代、地域、方言、语体四种
因素,可以理解为四项参数,构成全球华语研究的参数理论,用以分析全球华语的变体(邓思颖,2018,
2020)。全球华语是变体的集合体,而各变体组成全球华语大家庭的一分子。通过参数异同的分析,我
们可从中了解变体的沿革与接触关系,加深对全球华语的认识。以历时与共时、境内外与国内外、共同
语与方言、口语体与书面体这四组因素,作为分类标准,对全球华语的语言面貌作系统性的描述和分析,
有助于推进全球华语研究的工作。
近年学者提出了大华语理论,这是全球华语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大华语是“以普通话/国语为基
础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李宇明,2016),特指“除了地区方言之外的海内外汉语”(李宇明,2017:3)。
虽然大华语以普通话作为基础,但却是一种可以有“一定弹性”“一定宽容度”的全球华人共同语(陆俭
明,2017)。根据上述提到全球华语的四项参数,大华语就是现代全世界华人社区通用的口语和书面语。
这里所讲的“全世界华人社区”,应包括境内境外、国内海外的华人社区。
“全球华语”和“大华语”这两个术语不能混淆,它们是非同义词(施春宏,2017)。大华语是全球华人
* 收稿日期:2020—08—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11&ZD128)
作者简介:邓思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2017 至 2018 年度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期间,笔者有机会思考、研究全球华语和大华语的语法问题。本文初稿在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文化研究新视角’学术研讨会”(澳门理工学院 2019年 10月)报告过,后来获邀在马来亚大学语
言及语言学学院(2019 年 12 月)作专题报告,也曾通过“文德徽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学术演讲系列”
(2020年8月)作公开演讲,感谢与会者的提问和意见。特此致谢。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