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82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李宇明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眼光——序赵蓉晖主编《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 赵蓉晖主编 . 世界语言生活状
.
.
况报告(2020)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李宇明主编. 全球华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李宇明主编. 全球华语大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李宇明、唐培兰. 论汉语的外语角色.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5) .
陆俭明. 关于建立“大华语”概念的建议. 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陆俭明.“大华语”概念适应汉语走向世界的需要. Global Chinese,2015(1) .
陆锡兴. 汉字传播史.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孟柱亿. 韩国汉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2) .
孙德平. 英国华人社区华语词汇的特点及其成因. 中国语言战略,2015(2) .
孙德平. 柯因内化前期海外华语特点研究——以英国华人社区华语为例. 语言研究,2020(1) .
孙宏开 . 全球语言知多少?——有关语言识别和语言与方言界限的讨论 .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一
带一路’语言资源与智能国际学术研讨会”(7月15—16日)会议论文,2017.
田飞洋 .“两岸三地”异名词语在美国华语中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洛杉矶华报的考察 .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
2014.
汪惠迪. 新加坡华语“没大没小”,真好!.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19(119) .
王理嘉. 汉语拼音运动与汉民族标准语.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文秋芳、张天伟. 国家语言能力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吴英成. 全球华语的崛起与挑战. 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三集. 新加坡:泛太平洋出版社,2003.
吴英成. 汉语国际传播:新加坡视角.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吴远鹏 . 南音在南洋 .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漳州市政协编 . 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2005.
邢福义、汪国胜. 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构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6) .
徐大明、王晓梅. 全球华语社区说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 .
徐杰 . 国际宽式汉语共同语的性质、标准与意义 . 首届新时期汉语语言学理论建设与应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
语言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绍兴),2006.
严峻. 改革开放40周年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 两岸关系,2018(4) .
姚德怀. 从华语、汉语、唐话、中文到大华语、华语群.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19(119) .
姚敏. 中国华文教育政策历史研究——语言规划理论透视.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姚敏.“大华语”视角下的汉语国际传播策略思考. 语言文字应用,2019(1) .
尹春梅、周庆生. 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东干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回族研究,2016(3) .
张聪. 英国华语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 语言战略研究,2017(1) .
张美兰. 明清域外官话文献语言研究.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张西平. 汉学研究三题. 中华读书报,2003-6-6.
张西平. 汉学(中国学)研究导论. 海外中国学评论,2006(1) .
张西平. 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简述. 姚小平主编. 海外汉语探索四百年管窥——西洋汉语研究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中
国语言学史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张奚若 . 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秘书处编 . 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 . 北
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赵世举. 华语的历时流变和共时格局及整体华语观. 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6) .
周宁主编. 东南亚华语戏剧史.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周小兵. 让汉语成为国际交往的强势语言. 语言战略研究,2017(1) .
周清海. 大华语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汉语学报,2016(1) .
周庆生. 语言与人类.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朱媞媞. 泉腔闽南戏曲韵部系统与用韵特征分析. 东南学术,2015(4) .
【责任编辑:李青果;责任校对:李青果,张慕华】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