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7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二、汉语与少数民族
世界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语言生活都是双语或多语的,在双语或多语生活中,为了沟通、教育
等目的,都会选取一种或多种语言作为族际交际语。中国是由 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这
个共同体中,汉语自古就承担着族际交际语的职能。应该说,汉语不仅是汉民族的语言,也是少数民族
使用的语言。
普通话既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国家的通用语言。中国的少数民族一般都是双语或多语民族,既
掌握和使用本族语言,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甚至也掌握和使用另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或外语)
(周庆生,2000,P83—93)。黄行(2000,P64)指出:“我国约有 1/2 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
了汉语。”这是 2000 年的说法,现在的数据应当更高。少数民族在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时,也会产
生“中介语”,出现“民族普通话”。从民族普通话中,也往往可听出讲话人是哪个民族的,这与“地域普通
话”的形成机理相似。
有些民族长期与汉族共处,早就形成了民汉双语制,如畲族、白族、东乡族、保安族、京族、裕固族等。
这些民族几乎所有成员自幼就习得双语,既会本民族语言,又会汉语。但是他们的汉语一般都是汉语的
当地方言。有些民族,自己的语言已严重萎缩,甚至已经不再发挥全民族的交际作用,如满族、土家族、
仡佬族、赫哲族等。也有民族在形成之时,就没有形成其民族语言,如回族。这些民族成员自幼以汉语
作为主要语言,甚至是“母语般”的;他们的汉语也基本上都是当地方言。他们也需要学习普通话,在学
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民族普通话”更接近于汉语方言区的地域普通话,虽然可能带有一些民族
特有的语言成分。
三、海外方言与大华语
华人在海外,据国务院侨办 2014年 3月在“两会”上发布的数据,约有 6 000多万,分布在 198个国家
和地区。郭熙(2012,P395—298)统计,华人华侨人口居于前 10 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
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秘鲁、越南、菲律宾、缅甸。有华人便有汉语。汉语在海外,有方言也有共同语。
方言可称为“海外方言”,共同语称为“华语、大华语”等。
(一)海外方言
汉语随着华人出海的脚步扩散到海外。最早随华人扩散海外的汉语应是方言,特别是东南沿海一
带方言(李如龙,013)。因大唐的历史威望,海外常用“唐”来指称中国,如“唐人、唐姓、唐衣、唐装、唐舶、
2
唐船、唐货”等,华人把家乡称“唐山”,把中国话或某一方言叫“唐话”,华人在海外的居集地叫“唐人街”。
大量事实表明:在海外,家庭和社区是华语的温床,凡是保持着方言的,华人的语言就能较好保持;凡是
方言没有保持好的,华人的语言就不好保持,故而需要重新认识海外方言的语言传承价值(郭熙,017)。
2
戏曲在海外,具有酬神、娱人的双重功能,并且还传承着乡音,寄托着乡愁,在方言文化的保持上发
挥了重要作用。周宁(2007,P10)指出:东南亚华人社区的剧种主要来自广东、福建,当地华人习惯称为
广府戏和福建戏。广府戏主要包括粤剧、潮剧、琼剧、广东汉剧等;福建戏主要包括高甲戏、梨园戏、莆仙
戏、闽剧等,此外还有台湾的南管戏和歌仔戏。戏剧社团不仅是民间音乐组织,还是海外华人守望相助、
维系同胞情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力量集结(吴远鹏,2005;朱媞媞,2015)。
有些方言走出国门之后,会发生语言地位的变化,比如苏里南的客家话和中亚的东干语。华人 160
多年前来到苏里南,今天的华人人口占苏里南总人口的3%,华裔陈亚先还曾经出任苏里南总统兼总理。
客家话在苏里南共和国具有法定语言的地位。中亚的东干语,是由中国西北的回族因“回变起事”在
1877—1878年间带去中亚的陕甘地区汉语方言。前苏联时期曾经把这些回族识别为“东干族”,其语言
被认定为一种民族语言“东干语”。1932年,曾有过拉丁字母的东干文正字法。1954年,由拉丁字母改为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