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71
2021 年第 3 期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 3 2021
第 61 卷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Vol. 61
(总 291 期) (SOCIAL SCIENCE EDITION) General No. 291
世界汉语与汉语世界 *
李 宇 明
摘 要:俯瞰世界,汉语是个大家族。方言、海外方言、普通话、地域普通话、台湾国语、华语、大华语、少数
民族的汉语学习与应用、民族普通话、汉字文化圈的汉语汉字问题、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中国学、对外汉语
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的外语角色、国际社会的汉语应用等,构成了林林总总的汉语变体和汉语现象。它
们之间的语言关系错综复杂,带来了因研究视野扩大、研究汉语的参照系变化所出现的若干学术问题。用世
界眼光来看待汉语,是在“全球英语”研究背景下进行的。人类其他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阿拉
伯语、日语等,也都需要有全球化的研究视野。用世界眼光观察人类语言和语言生活,是一种新的学术趋势。
关键词:世界汉语;大华语;民族共同语;作为外语的汉语教育;汉学;地域普通话
DOI:10. 13471/j. cnki. jsysusse. 2021. 03. 008
汉语(Chinese,又称“中文”)是一种拥有数千年文字与文献、具有众多方言、影响中国境内外诸多民
族、流布海外广大区域且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学习与使用的重要语言。汉语是一个由各种变体、各种
语言关系构成的庞大家族,是一个庞大的语言世界。对汉语家族的状况,对汉语世界的面貌,学界从不
同角度进行过不少研究,但是至今对其内部关系和宏观面貌,仍然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名称杂乱,关系
凌乱。本文以全球化的视野,试图描绘汉语的全球状况,在描绘的过程中梳理有关的名称概念,展示汉
语各变体间的语言关系,由此可展望汉语的发展前景。
一、汉民族共同语与方言
汉语最基本的语言形态是汉民族共同语和汉语方言。
据赵世举(2017)考察,我国早期指称语言只有通名,如“语、言、言语”等,专指某语言或方言时,一般
采用地域名、国名或族称加“语、言”等形式。后来才有了指称汉语的专名,如“汉语、汉言、汉文、华语、华
言、华文、夏言、中华语”等。这些专名的出现,是为了区别胡言夷语,且常与外族语对言使用。“华语、夏
言、汉语、中华语”等,都与“华夏、汉、中华”等族称相关。少数民族和外国对汉语也有不同的称说。郭熙
(2018)就“中国官方语言的名称”问题,进行过系统梳理。张美兰(2011,P1—2)指出,日本早年曾将汉
语称为“唐话、中国语、清语、支那语、北京官话”等,朝鲜半岛曾将汉语称为“汉儿言语、汉儿文书、官话、
京语、清语、华音”等。
(一)国语、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
汉民族共同语起码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历史上曾经被称为“雅言、通语、凡语、凡通语、绝代语、天
下通语、官话”等。清朝末年,开始用“国语”和“普通话”代替“官话”来称呼汉民族共同语。之后,“国语”
* 收稿日期:2020—08—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学前儿童语料库建设及运作研究”(19AYY010)
作者简介:李宇明,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