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67

从“大华语”的角度谈语言融合、语文政治化与语文教学

                   坚持用“锺”。这是华语的应用情况。
                       如果只从中国的立场,或者只从华语区的立场看待语言问题,就会出现许多似是而非的论断。《联合
                   早报》2020年6月6日的言论版上《新加坡采用“华语”还是“汉语”?》一文说:
                            试问,如果把“峇峇”一词改为“巴巴”。我相信无人会知道这是何物。为了规范而不许用“峇”
                       字的做法,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语文“霸权”,也使丰富的中国文字贫瘠化。

                       这就是彻底误解了中国的规范。中国的规范是为了全国的需要,《现代汉语词典》说“峇厘,今作巴
                   厘”,我们不必反对,也无权反对。新马印尼喜欢用“峇厘”,就用“峇厘”好了。这和语文“霸权”毫无关
                   系。如果我们非要中国用“峇厘”,不能用“巴厘”,那才是真正的“语文霸权”。
                       至于“峇峇”一词,在中国没有实用的价值,不是现代汉语里的词汇,《现代汉语词典》当然可以不收
                   的。如果为了参考的需要,《现代汉语词典》当然也可以收录。《全球华语(大)词典》就收了“峇峇”,解释
                   说:“指 14世纪中叶后,从中国移民到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汉族男子跟当地马来族女子结婚所
                   生的男性后代。他们已经不大会说华语而以讲英语或马来语为主,但仍保留华人的习俗。”《全球华语
                  (大)词典》是站在全球华语的立场上而编纂的 。
                                                            ①
                       语言出现变异是免不了的,因此在语言的应用与推广方面,规范是必须的。尤其是“大华语”,所包
                   含的各华语区的变异情况,更为多样,更为复杂。各华语区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规范标准,很难统一,因
                   此谈论规范,既要注意交流的需要,也要尊重各华语区相对的自主性。从交流的需要说,华语必须保留
                   共同的核心,才有利于华语的全球推广。各华语区,如何在交流的需要和自主之间保持平衡,是必须慎
                   重考虑的。
                       为了汉语和谐融合的需要,我和陆俭明先生、李宇明先生也先后提出“大华语”概念。陆先生说:“建
                   立并确认‘大华语’概念的好处是,首先有助于增强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其次更有助于推进世界
                   范围的汉语教学……一方面要提倡以普通话为规范标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做硬性规定,不一定要求境
                   外华语非要不折不扣地完全受中国普通话规范不可,也可以有一个容忍度。” 李宇明先生也写了《大华
                                                                                        ②
                   语:全球华人的共同语》一文 。
                                            ③

                                                二、应该避免语言文字政治化


                       我们既看到世界各地的华语有共同的核心,也看到各地华语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因此只有把握“大
                   华语”的概念,才有助于减少语言的矛盾,让语言和谐地融合。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语言标准,去要求其他
                   的华语区。这会造成不必要的语言矛盾。因此,我强调,华语有共同的核心,应该向普通话倾斜 。这个
                                                                                                        ④
                   观点,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里是应该这样贯彻的:教学从严,评鉴从宽。也就是教学上尽量靠拢现代汉语,
                   而在语言评鉴和应用上尽量从宽,容忍差异。
                       在汉语相互融合的现阶段,语言的差异仍旧存在,因此也常常被政治化。这是应该避免的。把语言
                   政治化,受伤害的是下一代,将给下一代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在新加坡成长的我这一代人,就曾经受过语言政治化的伤害。在英国统治新加坡时期,反殖民斗争
                   在政治和教育上,也是反英文的,认为英文是殖民地政府的语言。新加坡华人团体发展华文教育,不重
                   视英文学习,是当时的普遍现象。我这一代的新加坡人,有超过一半是华文教育出身的,他们的英文大


                       ① [新加坡]周清海:《全球华语与全球华语大词典》,《汉语融合与华文教学》,第58页。
                       ②  陆俭明:《关于建立“大华语”概念的建议》,《汉语教学学刊》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③  李宇明:《大华语: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语言文字应用》2017年第1期。
                       ④ [新加坡]周清海:《论全球化环境下华语的规范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