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66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一、华人的迁移和语言的传播与融合


                 新马的华人,16 世纪就生活在新马一带。他们大多数是从中国南方省份移民到新马,很早就有华
             人移民和当地的土著女人通婚的少数例子。庄钦永先生收集的马六甲、新加坡的华文碑文,在汶来氏墓
             碑(万历四十二年,公元 1614 年)下解释说:“她是来自文莱的土著女人。她与其夫所生之子洪世,乃是

             马六甲早期的峇峇。”这是庄先生收集的 148个马六甲华文墓碑里最早的一个,也是现在能看到的华人
                                ①
             与异族通婚的唯一墓碑。
                 从 16 世纪到 20 世纪之间,移民东南亚的华人,大部分都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农民。他们所说的南
             方方言里也没有读书音的文读,只有白读。“峇峇”的语言,是白读的闽南话和马来语的混合语言。“峇峇”
             只是华人移民中的少数,早期都集中在马六甲,后来也移民到槟城、新加坡等地。他们保留了许多华人
             的习俗。
                 从 20世纪开始,才有比较多的华人知识分子从中国向东南亚移民。他们给广大的东南亚地区带去
             了国文。这些移民知识分子,在东南亚用国文办学、办报,国文也就成为了东南亚华语区的书面语。东
             南亚的华文和中国当时的语体文是高度一致的。
                 华语区对中国晚清时期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也是积极支持的,所以孙中山先生说“华侨是革命之
             母”。后来国民政府推动的“国语”,华语区也是热情欢迎的。“国语”在华语区的推广,尤其是新马、印尼、
             菲律宾等地,是非常成功的。这些地区的华人,在教育语言上都主动地从南方方言转为“国语”。尽管大
             部分教师说的是带浓厚乡音的“国语”,准确度不高,而流利度却是非常高的。我中学时的华文老师,就
             是说着流利的海南话,而他自己以为说的是“国语”。广大华语区与中国的语言血脉相连,一直延续到
             现在。
                 1949年以后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华语区和中国失去了联系,很少交往。这一段时期,中国的现代
             汉语跟海外的华语也少有交流的机会,海外的整个大华语区是国语/国文的天下。这是汉语的分离
             时期。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和华语区的交流越来越广泛、频繁,这就开始了汉语的大融合。融合的速度随
             着交流的频繁而加快,其中以词汇的相互吸收最为显著。目前,现代汉语吸收了相当数量的华语区的词
             汇,这些词汇,有一大部分是“国语”词汇的回流。随着交往的频繁以及中国经济、传媒影响力的扩大,现
             代汉语的输入局面逐渐转为向华语输出 。
                                                 ②
                 汉语的大融合是当前现代汉语和国语/华语的现状。在汉语大融合的特殊时代里,应该更注重各华

             语区之间在交流中达意的准确性,让语言在交流中自然融合。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彼此的语言差异,才能
             减少差异,更好地为汉语的和谐融合建立基础。这是我和中国朋友们这些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
             编纂了《全球华语词典》《全球华语大词典》,进行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目的就是希望了解华语区的语言,
             使融合更和谐。
                 现在谈论华语的应用和规范问题,就必须从国际的视角观察,不能只从中国国内或华语区的需要考
             虑。《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为了国内规范的需要而编辑的词典,并不能规范华语区的语言应用。比如文
             字上将“榴梿”改作“榴莲”,新马印尼都只用“榴梿”。用“熔”替代“镕”,但在人名里,中国和华语区都仍
             旧用“镕”。华语区在“钻石”之外更创造了“瑄石”。有些地区,不愿意将锺/鐘都简化成“钟”,姓氏仍旧


                 ①  庄钦永:《马六甲、新加坡华文碑文辑录》“民族学研究所资料彚编 1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8
             年,第46页。
                 ②  2011 年 11 月,我受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的邀请,作为“世界杰出华人学者”,访问该大学。在对语言研究生演讲
             时,首次提出这些看法。[新加坡]周海清:《汉语融合与华文教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