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62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莎丽之口说“一想到南风,我的灵魂是痛苦的”,而刘振邦在南方的港口无法继续生存时,首先想到的是
“北归”且回到了北方。这当然是日本及“伪满洲国”统治者所希望并愿意看到的结局。因此,这部艺术
平庸的小说,因其主旨传递了“时代的”声音,获得 1941 年“盛京文学赏”就不足为奇了。显然,建设“新
满洲”需要这样的声音,而“北归”也成为那个时代诸多作品共同的主题。其实,《北归》并没有写出人物
为什么要“北归”,也没有描绘出人物“北归”后的美好结局与希望。恰恰相反,杨群、小云回到北方却死
去了。哪里才是真正的家呢?在他们的眼里,南方不是久留之地,但北方就有家可归吗?时间在不安定
的氛围中流动着,人也在岁月中不安地漂动着,由北向南,由南向北,好像有所依托又无所依托。“北归”
中的矛盾或许也是一些附逆作家无法克服的困惑吧。
其三,书写时代境遇下一代青年的精神症候及其何去何从。这在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中占了不少
的比重。王则的《昼与夜》是《大同报》刊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上篇写赵家是五世同堂的大家族,由
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的守旧思想极为严重,浑浑噩噩地按着千年古训生活。大掌柜主张让小儿子庆
发去日本留学,但三爷反对孩子读书,最后只好分家。赵大娘经常虐待二儿媳,二儿媳被逼自杀,但村里
的老人们却认为这是二媳妇的不孝所致,是不贤不孝的归宿。而庆升自己也对媳妇的死不以为然。下
篇写赵庆发在国外改名为赵天民,在某大学艺术科毕业回国后,崇洋媚外,看自己的国家(包括故乡及包
办的妻子)什么都不顺眼。留学期间他结识了一个叫王曼丽的同学,一同回国。但他们回国半年多依然
没有找到工作。他厌恶旧妻,给王曼丽写信陈述他的痛苦,但王曼丽来到他家后发现他已成家并有一
子,遂决定与他断绝关系。这天,天民去为张局长祝寿并看看能不能拜托局长为自己找个工作,但张局
长的官腔让他看不到未来。更意外的是,他在这里遇到了曼丽,原来曼丽已与张局长的儿子订婚。转眼
已过一年,天民的工作依然没有着落。这时,三爷找到他让他回去,还告诉他媳妇又生了一个儿子,同时
转交他一封从国外来的同学的信。他读着信中让他珍惜自己、坚定自己、回到自己的境地里的话,猛醒
过来。爵青的《麦》写在外感到孤独的大学生陈穆接到叔父的信回到家里,却发现叔父家里更是一团糟。
后母朱婉贞原是他的旧好,实际上是个淫荡的女人,朱的内侄高挚每掌管了他的叔父陈裕身贷款公司的
实权。陈穆本对姑母的女儿兰珍有情,但遭到朱婉贞的破坏,她不仅勾引陈穆与她发生了关系,还想将
自己的侄女嫁给陈穆,陈穆不愿就范,只得出逃——应聘到远方当教师。
和《光阴》与《冷香槟》相似,《昼与夜》与《麦》也是两部表现时代境遇下一代青年人精神症候的作品。
《昼与夜》意在揭示有现代意识的青年人的苦闷不只是恋爱、婚姻、读书、职业,还有阴郁的民族性,这些
都是妨碍青年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实是冷酷的、畸形的,依然是老人的社会而不是青年人的社
会。这也是生活的常态,死气沉沉,而且传统的固有的东西特别是封建礼教依旧在吃人,你无力改变它。
小说刻画出天民在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痛苦,也借此告诫青年,只是苦恼没有用,深陷其中更糟,要知道
如何解决苦恼。所以曼丽告诉天民“苦恼的本身就是一堆垃圾”,在这堆苦闷的垃圾里没有前途。不
①
过,如何真正解决苦恼,作品并没有给出方案。也就是说,如何消灭妨碍生存与发展的一切,作者自己也
不清楚。作者将传统与现代比作昼与夜,对传统有过多的同情,对现代又有太多的讽刺,特别是结尾借
同学之笔主张臣服现实,让作品仅有的一点现代视野又缩回到传统的囚笼里,说明作者自己思想的矛盾
与倒退,也使作品的批判性大为减弱。不过,小说对二媳妇之死的描写,有力地揭示了礼教吃人的本质,
可谓作品中鲜有的亮色。《麦》意在表达当代青年面对专制的家庭与堕落的人性时,逃离家园或许是拯救
自我的最佳良方。
其实,逃离家园未必就是青年人脱离苦痛的有效路径。疑迟的《同心结》与王秋萤的《河流的底层》
就对此给出了答案。因偶然的机遇帮助了商人张绍武的待业青年王茂荣,被张介绍到哈尔滨学习美术
并住在张的家里。同学小王和小吴觉得这事不靠谱,但王茂荣觉得也算一条出路。在张先生家里,张上
女中的女儿张雪芳很快喜欢上了王茂荣,还给他钱让他收拾得利利索索。雪芳的表弟乃勤钟情于她。
① 王则:《昼与夜》,《大同报》1939年5月26日第4版。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