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6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珠、朱梦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作品通过对塞城女中几个不同性格的女生高中时期不同的人生理想
与人生道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多梦的女中学生们如何健康成长的理想诉求。20岁的黎明是作家着
力塑造的带有榜样性的女生形象,她认为女生首要的是充实自己,学好知识,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只有
这样才能克服女性自身的弱点。她反对女生谈恋爱,所以,当她接到邓天固的来信时,虽想到了恋爱,但
马上又告诫自己:“不要忘掉你的自负,你的工作;不要没有理性,把你一切行动交付理性吧,即便你有痛
苦,不要放弃你远大的信念。”当然,黎明也有个性,与殷老师顶嘴后一度停学,也没有参加期末考试。
①
金珠是一位探索性的女生形象。因母亲被父亲抛弃,她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里,靠母亲在小学任教的微
薄收入继续读书。母亲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谆谆教诲她要克服软弱、消极的心态,不要重蹈
母亲的覆辙。金珠起始并不理解母亲的期望,直到高三回家时看到母亲羸弱的病体,才倏忽间懂得了母
亲的心,决定更健康地活下去。朱梦显然是负面女生形象。轻浮的她同时与多位男性纠缠在一起,不以
完成学业为目的,而以游戏人生为宗旨,为体验自己的女性魅力,她表面上玩起了失踪,实际上与戴国
栋、孟好歌、孝风等男青年在哈城一旅馆里放荡,最后不幸赔上了性命。此外,作家还塑造了心高气傲争
强好胜的白襟侠、踏实勤学的温静、内向温顺的素琴等女生形象,她们不同的人生道路也是生活真实的
反映。金音任教于齐齐哈尔女子国民高等学校,与《生之温室》不同,《明珠梦》这部取材于他的教学经历
的小说显然真实了许多,也少了媚骨的味道,虽然作为辅线的师生演剧的书写如同流水账一般索然无
味,但三个主要人物的刻画还较为清晰,特别是将她们成长期的人生梦与现实社会相糅合,展示出她们
青春期的个性以及梦醒、梦碎与梦实现的过程,在东北沦陷区成长小说中可谓别致之作。只不过,这类
作品寥寥无几。
结 语
综上所述,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的所谓“发荣”之象缘于《大同报》与《新满洲》的长篇小说征文,征文
所倡导的中心意识及其获奖作品具有强烈的导向意义与定型作用,使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的“滋长”之
意运行在日本及“伪满洲国”所限定的文学轨道上,即:为日本侵略者站台张目,为“伪满洲国”“建功立
业”;在东北农村的乡土书写或“北归”中,构建“新满洲”的现实与未来;书写时代境遇下一代青年的精神
症候,思索当下青年的何去何从。这三类作品成为主流,只有极少数作品与上述主题保持距离。前二者
具有浓烈的殖民意味,后一者反映一代青年时代症候,我们从中看到“九一八事变”前后青年人的生活遭
遇以及他们在物质与精神双重世界中的迷茫与困惑。这也是”伪满洲国”众多青年精神无所依托,时时
感受到一种令人绝望的孤独与幻灭感的真实再现,也是一代青年精神空虚症的时代表征。这一“发荣”
之象与“滋长”之意使得东北沦陷区的绝大部分长篇小说成为文化伪劣品(甚或剧毒品),被扫进历史的
垃圾堆,只有极个别作品显示出一定的文学史意义。这也是由东北沦陷区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所决
定的。
【责任编辑:李青果;责任校对:李青果,张慕华】
① 《新满洲》第5卷第11期,1943年11月1日。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