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61
“发荣”之象与“滋长”之意
学的白眉作”,荣获第一次“大东亚文学赏”次赏。只不过,他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①
其二,在东北农村的乡土书写或“北归”中,构建“新满洲”的现实与未来。受《新土地》的影响,许多
作家纷纷以这一模式书写他们对东北农村土地的乡土情怀,也使这一主题成为东北沦陷区文学发展的
一个重要流脉。田军的《沃土》就写光绪年间,魏凤亭随他父亲举家迁居到农村莲花泡开荒创业,在魏
家大院落户。因洪水泛滥及匪声四起,魏家移居县城滨城。经魏凤亭的一番苦心经营,他不仅成为当地
的大粮户,还开了当铺和粮栈。魏凤亭的三儿子魏晓岚考中了 H 埠的高中,叔父虽认为读书无益,但他
坚持求学,于是暂别家乡。在学校,魏晓岚认识了巨商之女孙静秋。晓岚虽厌弃孙静秋徒有其表,空无
一物,但思及家里不主张他攻读大学,他只好主动接近孙静秋以谋取利益。不久,母亲病重,他返回家
乡。这时,母亲令其辍学,他再三争取却依旧无用只好听从父亲的安排到县公署工作。工作期间,魏晓
岚经常收到孙静秋寄来的情书,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思念外,也表明了为他承担学费的意愿。此时,家
里窒息与专制的氛围,办公室里堕落与颓废的环境,都使晓岚心有不满。一次,因坚持原则不愿给同僚
盖章、报销单据,魏晓岚与他人发生争执,结果遭陷害反被监禁了一个月。经过这件事,他去意坚定,重
回 H 埠。在孙静秋的帮助下,他入 H 埠工业大学。求学期间,家乡发生了六七年来未遇的大洪水,县城
的一百二十晌土地都被某公司收购,而身处都市的魏晓岚也发觉大城市同样充斥着污秽、荒诞与黑暗。
这时,父亲逝世,他再次回到家乡。当他思索未来,眺望阔别多年的风景时,野火四起,魏晓岚不经意间
注意到在烧尽的黑灰中,已有新的萌芽,这让他产生新的希望。于是,他带上简单的工具,成为亲近自然
的拓荒者。显然,这部主人公的突转与立意都十分蹩脚与概念化的小说,在情节与结构上受到了《新土
地》的影响。作者借书写沃土是“养育人类的母体”,是“滋生万物的根城”,相信耕耘定有收获以表达土
②
地是最终的珍爱;借抒写苦闷青年的自我成长史,描写家族的兴衰更替之变,以表达只有相信青年一代,
重视起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自我建构的人生理想。但这里的“沃土”指的是“伪满洲国”的土地,这里的
希望指的是在“伪满洲国”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希望。所以,这部表现因循守旧的老一辈与寻求自由的
年轻一代的奋斗史,在日本人眼里就成为“一部创造出了代表今日的满系青年的思维苦恼的典型而富于
示晙的近来的力作”。
③
不仅以东北沦陷区地域内的乡土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流露出“建设新满洲”的意愿,以非东北沦
陷区地域的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依然以“北归”的旨意流露出“建设新满洲”的非非之想。小松的《北
归》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作品写清末刘家屯堡老一辈刘大爷、杨参谋长、苏司令和上校王仲谋相互往来,
他们死后,他们的后代刘振邦、杨经业、苏集生、王权仍有往来。杨经业在南方一个叫曹港的港埠成为企
业家,刘振邦也来到曹港成为有名的工程师。一天,刘振邦夫人王氏带着孩子刘群等从山东到曹港来找
丈夫,但曹港正闹工潮,刘振邦见状只好带着全家去了宁桥。刘振邦知道这次工潮是杨经业鼓动的,目
的是让他垮台。他不愿回曹港与杨经业争霸,就在宁桥做自己的工程。不久,杨经业死,集生向杨经业
的孙女莎丽求婚,莎丽没有立刻答应。一天夜里,集生与杨经业的小儿媳紫姗私奔,莎丽得知后非常伤
心。见曹港无法生活下去,刘振邦只好带着儿子刘群、童养媳小云回到了北方。这天,刘群和小云出来
散步,结果刘群被伐木工人绑着扔进火海,小云也死在伐木工人的木房中。集生和紫姗因莎丽发生争
执,被杨经业的小儿子杨明打死。不久,刘振邦在疯人院死去。莎丽生了一个女孩,与集生很像,之后又
与王权同居。王权后又与另一女人生了一个男孩子。这时,大人们都已死去,一个新的罪恶好像又从这
两个青年人身上开始循环。客观地说,《北归》是一部情节随意跳跃且凌乱不堪、故事突兀而缺乏逻辑、
人物命运主观而随意、文笔偶有画面感却瘦硬难读的平庸之作,但竟获得了 1941 年的“盛京文学赏”。
究其原因,就与小说的主题有关。“北归”正是“伪满洲国”对流落在外的东北人的“时代性”召唤。小说借
① 吴郎:《决战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与席手记:满洲受赏的两作》,《新满洲》第5卷第12号,1943年12月1日。
② 石军:《沃土》,长春:满日文化协会,1941年,第230页。
③ [日]大内隆雄:《关于石军的〈沃土〉》,陈因:《满洲作家论集》,大连:实业印书馆,1943年,第154页。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