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40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国大学,前后凡五年。其《南华词存中集》卷1共有34首词纪其留学情形,从留学前的友人送别到初涉东
洋之境,从留日期间的生活再到毕业之际的师友饯行等,都有描述。如纪长崎、马关、濑户内海、东京诸
词,着意渲染山与水的结合,颇能传达东洋形胜之处 。
①
樱花是中国赴日词人普遍游赏、吟咏的对象。如王鸿年有《祝英台近·偕静子女史游隅田川观樱归,
复为弹筝一曲,喜作此解,以志今日之游》,黄侃有《六丑·向岛观樱》《摸鱼儿·吊江户樱花》二调。林鹍翔
酷爱樱花,以“半樱簃”名居室,又以“半樱词”名词集,所作樱花词有《念奴娇·观樱感赋,用梦窗韵》《一萼
红·八重樱,用白石韵》等。上述词作,不仅着笔于樱花本身,还涉及游赏樱花之行为,可谓入乡随俗的典
型例证。
可与樱花之赏相比拟的风俗有浴温泉。由于日本处于地质活跃带,境内温泉名胜较多,引人入胜。
王鸿年有数词与此风有关,如《大酺·初冬游热海》《侧犯·避暑别府温泉红叶馆》《齐天乐·末子女史随其
母避暑于观海寺温泉,邀余往游,即景赋此》等。董康于 1936 年 8 月来热海避暑,31 日,“入夜大雨”,作
有《水调歌头·即事书示玉姬》 。该词所写热海旅馆正处山边海旁,既满目苍翠,又充耳潮声,极具视听
②
“
享受;室内则有温泉“消受”,飘零感”遂一洗而空。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词人对东洋民俗的描写尚不止赏樱花、
浴温泉二种,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方面。如孙君异《浪淘沙·题岐阜提灯》提到的“岐阜提灯”:“巧制夺天
工。骨节玲珑。薄如蝉翼可禁风。宜向虾须帘外挂,小阁儿东。”便为日本岐阜这一地区所特有 。又如
③
日本乞巧节在阳历七月七日,与中国不同,梁启超曾有《鹊桥仙·阳历七月七日,东邦士女相将乞巧,忘与
汉腊错忤也。戏赋此解》对此作过描写。
至于新生事物,林鹍翔有一首吟咏日本所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的《莺啼序》。该词小序云:“东人设博
览会于上野公园,瑰丽充牣,极一时大观,我国亦陈列品物其中。余襄理斯役,得事游览,同人更于其物
产制造肆力考核,笔述成书索序,愧无以应,因成此词。”由此道出了这首词的创作缘起。在该词中,林
④
鹍翔极力铺排日本之风物,在点出物华宝聚的同时,则以“铜仙”“铅泪”的典故寄寓故国旧物之感,绾合
词旨。
相对而言,词人写东洋山川风物、人情民俗多,写时事、新生事物少。个中原因,当与诗词体性不同
有关。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与诗相比,词之
⑤
表现力不在对事物的具体描摹上,而在情感表达的委婉曲折上。换言之,东洋词境之密码、奥窍更多地
体现在对“身内之境”的建构上。
“
三、“身内之境”:异国—祖国”的情感书写
情感是词境构成的要素之一。几乎所有的中国赴日词人都有“身在海外,心系家国”的矛盾感受,致
使他们的东洋词作大多隐含着一种“异国—祖国”的情感结构。体现在东洋词境中,虽然耳闻目染并描
摹展现的是异域的“身外之境”,但托物寄寓或因之起兴的却是指向祖国的情感。东洋词境的复杂性与
独特性尤其体现在这一点上。
对于这一时期的词人来说,赴日的另一面实质上是去国。由于不同时段、不同群体、不同形式的去
① 参王鸿年:《南华词存中集》,曹辛华主编:《民国词集丛刊》第 2 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年,第 75—
93页。
② 董康著,王君南整理:《董康东游日记》,第367—368页。
③ 参[日]神田喜一郎著,程郁缀、高野雪译:《日本填词史话》,第379页。
④ 林鹍翔:《半樱词》,朱惠国、吴平编:《民国名家词集选刊》第9册,第115页。
⑤ 彭玉平:《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11页。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