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45
2021 年第 3 期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 3 2021
第 61 卷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Vol. 61
(总 291 期) (SOCIAL SCIENCE EDITION) General No. 291
晚清民国报刊与李清照的接受 *
刘 晓 丽
摘 要:受新思潮和新媒介的影响,晚清民国对李清照的接受呈现出新样貌。晚清民国报刊上大量原生
态的文献资料证明,李清照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崇,甚至被塑造成女性启蒙的典范。报刊从叙事
模式上嫁接女权宣言,从思想内容上强化其爱国情怀和不畏强权的个性,从道德评价上洗白其再嫁的污点,从
图像传播上昭示其高洁人格,以此塑造李清照女性启蒙典范形象。相较于其他古代才女,李清照确实具有被
塑造成女杰的潜质,其人其文所具有的特质亦自证了历史选择的深层动因和合理性。这是时代思潮感召下五
四知识精英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李清照接受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转折点,也为其在后世的接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李清照;报刊;接受;女性启蒙典范
DOI:10. 13471/j. cnki. jsysusse. 2021. 03. 005
引 言
李清照是 20 世纪词学研究热点,热度仅次于辛弃疾和苏轼,然周茜以晚清词话颇有微词的评价和
落寞的词史地位为据质疑李清照的经典地位 。王兆鹏通过量化分析认为“上世纪 50年代中期以前,李
①
清照研究一直是处于低迷状态”。相反,艾朗诺认为在五四写作中国文学史的风潮中,李清照被推到了
②
一个显著而特别的地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这大相径庭的评价让本就未引起应有
③
关注的“李清照晚清民国接受”更显得扑朔迷离。而齐伯伦从报刊这一新媒介的视角开启了审视这一时
段接受史的新维度,展现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反映了李清照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接受实况 。事
④
实上,上述研究之所以结论不同,是因为各自切入的维度有异,周茜立足于词话,王兆鹏关注相关学术论
文、专著,艾朗诺聚焦文学史的书写,齐伯伦以报刊为观察点。前三者关注的是精英阶层的接受,后者因
为对报刊这一面向大众的新媒介而注意到李清照接受的新维度。
晚清民国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既有救亡图存的启蒙新思潮,又有舶来品报刊作
为文学传播的新媒介。此时的李清照拥有两重身份,既是闺秀词人的标杆,也是古代女性的典范。她处
在晚清民国诗词传播生态和新的女性评价体系坐标轴上,在新思潮和新媒介的影响下,大众对其接受必
将发生变化,由此折射出时人对旧体诗词的接受心态以及女性评价标准的变迁。大量原生态的文献资
* 收稿日期:2020—09—0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媒介更迭背景下李清照在晚清民国的多维接受研究”(19C0379)
作者简介:刘晓丽,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长沙 410083)。
① 周茜:《李清照是第一流词人吗?——由词学史引发的一段思考》,《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② 王兆鹏:《百年来李清照、辛弃疾研究成果量的时段变化》,《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③ [美]艾朗诺著,夏丽丽、赵惠俊译:《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 284―
286 页。
④ 齐伯伦:《民国期刊李清照研究的特点及其意义》,《文教资料》2017年第32期。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