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36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五、从《笠者词稿》看清词的稿钞本
《笠者词稿》是一部稿钞本,而且不署撰人,其中却能够总结出如此独特的词学现象,这启发我们对
清代的词学生态作更为深入的关注。
清词的文本,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区别于清以前词作文本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体现为大量的稿钞
本。同时,这些稿钞本中,有不少都是没有署名的,从某种程度而言,其作者可以视为无名氏。造成这种
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大量寒士,书稿既成,却无力刊刻。正如王昶在《书〈国朝词综〉后》中总结:“盖江湖
憔悴之士为之,而未成卷,成而未能传世,其词在若存若灭者,又何可胜数。”当然,王昶所说的还是在承
①
平之世,当遭遇战争等时代剧变时,惜命尚且不及,很多文献能以稿钞本的形式保存下来,已是万幸。有
清一代,尤其是在咸同太平天国这段时期中,文人因战乱之故而颠沛流离,甚至死于围城或沟壑者比比
皆是,也是文献的浩劫,时人张炳堃叹曰:“嗟乎!粤逆之乱,几遍海内,旧家藏稿,散佚殆尽。”黄燮清
②
《国朝词综续编》的稿本也险些毁于兵乱中。张炳堃在此书的序中引述了黄氏之婿宗景藩言曰:“咸丰辛
酉,贼再陷浙,两家相携引避邻邑。一夕寇至,仓皇具舴艋,既尽室以行矣。子城乘间复返,至逆旅,主人
先行。曛黑无所睹,触手得一箧,携之出,则是集稿本在焉。”黄氏此稿经过兵乱,却不致散佚,在黄氏殁
③
后八年,宗景藩又请张炳堃、诸可宝校雠刊印,得以传世,可谓十分幸运。
有的别集历经劫难,得以幸运地重现于世,但也可能导致作者的遗失。比如清初陈璧的残稿,据《陈
璧诗文残稿笺证》前言,1956年苏州大学图书馆从苏州市博物馆接收了一批土改时收集、选剔的残破线
装书,陈璧的残稿即出于其中。全书仅存 4、5 两卷,且多残缺,作者姓名也未记载。笺注者根据残稿文
本,多方考证,方知作者姓陈名璧,号雪峰道人,常熟人,明亡后隐居于常熟唐墅之语濂泾故宅 。词集中
④
的例子也不鲜见。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春影词》残稿,不分卷,卷末有残缺,卷首未署作者姓名,因此被
馆藏方著录为无名氏。考嘉道词人袁通有《捧月楼绮语》8卷,其第 1卷分卷名为《春影词》,但比较二者,
发现收词均不相同,所以并非袁氏所撰。幸运的是,此书卷首钤有三枚印章,辨知其作者为曹师和,字
春台。
上文曾考订出《笠者词稿》的作者是凌立仁。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偶然,须归功于清代各种性
质文献的复杂与丰富,而笠者其人正隐藏在其中。如果不是这种偶然因素,放在清词文献的系列中,其
作者可能很大概率会被归为无名氏。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清词作者无法考知,只能归于无名氏;还有大
量的作者信息模糊,通常仅存姓名、籍贯,处于若存若亡之间。
在清词的研究中,稿钞本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有不少问题,只有借助稿钞本,才能得到更为全面、
更为准确地理解。比如,长期以来,人们对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何时开始从事词的写作无法确认,
只能推测,因而难免舛误 ,但张惠言《茗柯词》的稿本仍然存世,其上有编年,可知初始写作是在乾隆五
⑤
十八年(1793),如此,就解决了清词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
无名氏的作品,也许和张惠言不能相提并论。但所谓价值,有时也是多元的。即如凌立仁的《笠者
词稿》,如果无法考证出作者,就只能当作无名氏之作;即使考证出来了作者,由于不具知名度,也和无名
氏相去不远。但是,在清代的陈维崧词接受史上,或者说在清代陈维崧词的经典化过程中,这部著作却
有着独特的、不可忽视的意义。这就提醒我们,对于清代数量不少的无名氏稿钞本,应该给予充分地关
注,从不同层面发掘其价值。
【责任编辑:张慕华;责任校对:张慕华,李青果】
① 王昶:《书〈国朝词综〉后》,陈明洁等点校:《春融堂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794页。
②③ 张炳堃:《国朝词综续编序》,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卷首,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④ 陈璧撰,江村、瞿冕良笺证:《陈璧诗文残稿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前言,第1—3页。
⑤ 如缪钺《论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及其相关诸问题》,《词学古今谈》,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2年。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