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37
2021 年第 3 期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 3 2021
第 61 卷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Vol. 61
(总 291 期) (SOCIAL SCIENCE EDITION) General No. 291
东洋词境: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词人的异域创造 *
夏 令 伟
摘 要:晚清民国时期,词境由域内向域外延伸成为词史发展的重要现象,而东洋词境堪称其中意蕴丰富
且极具价值的方面。此期中国赴日词人或出使,或留学,或旅居,目的不同,身份亦殊,导致他们的创作意图与
创作心态以及由此生成的东洋词境格外复杂。东洋词境的“身外之境”集中于对东洋山川、民俗与新生事物的
描摹,而“身内之境”则普遍隐含着“异国—祖国”的情感结构。由于中日关系的变动、群体选择的歧异、词学宗
尚的异趋,“异国—祖国”的情感内涵与呈现存在着变化与差别。东洋词境是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词人异域创造
的结晶,是词人创作进境与转境的重要表现,是对中国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大力弘扬。
关键词:东洋词境;晚清民国;中国词人;异域
DOI:10. 13471/j. cnki. jsysusse. 2021. 03. 004
千年词史到了晚清民国,域内词境几乎涉猎已遍、采择已尽,而域外词境尤其东洋词境的开拓成为
影响广泛、极具意义的现象。这一时期,词人们常常怀着五味杂陈的心情,暂时离开列强啃啮、烽烟四起
的祖国,踏上东洋这块陌生的土地,感受它的山川与草木、风土与人情,亦时刻不忘将目光投回大洋彼
岸,随时局的浮沉而心绪翻动。将此间的种种见闻与感受写入词中,便意味着东洋词境的逐渐生成。
东洋词境具有多义性。所谓“词境极不易说,有身外之境,风雨山川花鸟之一切相皆是。有身内之
境,为因乎风雨山川花鸟发于中而不自觉之一念。身内身外,融合为一,即词境也”。从构成因素(“身
①
外之境”与“身内之境”)与生成过程(感于“相”而成“不自觉之一念”)来看,词境便已非常复杂;而本文以
“东洋”指日本,也是出于涵括东洋词境多义性的目的。一方面,这一概念可以是地理意义上的,另一方
面则能用以专指作为国家的日本。作为地理意义上的东洋,它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较西洋等地
为近,但对于国人来说,可望却不易及,故能作为自然审美之对象;而专指日本这一国家时,基于此期中
日关系的复杂多变,国人对它的情感会随时代或立场的不同而不同:或因中国文化的长期输出而有优越
感与亲近感,或因其自明治维新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视其为学习西方的典范,又或因其对中国的大肆
侵略而持疏离以至敌对的态度。以上诸种复杂情感在中国词人的东洋词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晚清民国时期,近现代国家关系与世界格局经历着深刻变化,中日关系尤其牵动着时人的神经。在
此背景之下,东洋词境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它如何呈现国人的认知与感受?具有哪些意义?对于这
些问题,本文拟作一专论,以就教于方家。
* 收稿日期:2020—07—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词学通史”(17ZDA239)
作者简介:夏令伟,鲁东大学文学院(烟台 264025)。
① 陈匪石:《声执》卷上,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950页。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