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39
东洋词境: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词人的异域创造
165首,多数成于此时;章柱为龙榆生弟子,于1936年赴日留学 ,作词数阕,存于其《藕香馆词》中。
①
后看旅居者。此期旅居日本的词人也日渐增多,甚至一度形成了词人群落,最具代表性的有:
1. 维新词人群。主要包括梁启超、麦孟华、潘之博等。梁氏自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除游美、
游澳及几次短暂回国外,大多数时间都待在日本,直至 1912年。而麦、潘二人都曾到过梁启超在日本须
磨的家中,一时词事甚盛。期间,麦孟华为梁令娴删定《艺蘅馆词选》,潘之博则有《秋霁·重九日,登须摩
寺山,和梅溪韵》《解连环·丁未六月,东游扶桑,归国有日,赋此留赠任公》等作。
2. 革命词人群。此由志在推翻清朝的同盟会词人组成。前文所提及的留学生如秋瑾、高旭、黄侃
等,若就他们留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来看,革命者的身份体现得更为明显。他如廖仲恺等在从事革命活动
的同时亦时有吟咏,“1922 年 9 月,廖仲恺代表孙中山赴日本与苏俄代表会谈反对帝国主义及中苏联系
问题”时,作有数阕纪游之词 。
②
3. 遗民词人群。包括王国维、董康、罗振常、罗庄等人。1912年4月,罗振常携其女罗庄等家人往依
叔兄罗振玉,定居在日本京都,与王国维、董康等相邻,至次年秋,始返回国内。罗振常有《浮海词》一卷,
共20首,记录了他的居日心声;罗庄《初日楼集》中亦有不少词作于此时。
除身兼数任外,此期词人身份的复杂性还表现为一点,即同一词人的身份因赴日情形的不同而发生
变化。如董康,其一生至少六次前往东洋:在晚清时,以法官身份“数数航渡东瀛”,考察日本法律事宜;
③
辛亥革命后,“东渡日本,专研法律”,至 1904 年方回国任职;而《书舶庸谭》(又名《董康东游日记》)9 卷
④
本则记载了他的另外四次赴日经历,或为政治逃亡,或受邀前往讲学,或参加教堂落成典礼,或纯为避暑
旅游,而贯穿其中的则为访求古籍的学人身份。在这部日记中,董康也记录了其赴日期间的词作。
中国赴日词人的类型大抵见于上述,从中可见他们兼为词人的情形较为普遍。就创作心态而言,留
学、维新或革命人士的注意力大多不在文学,词为其余事,故作品往往散见各处,数量有限;而以词自期
之人,则对词的创作颇为矜重,多有斟酌成卷之意。就创作意图而言,词有时被用于外交场合,如在
1889 年中日重九宴集时,清朝驻日公使的随员孙君异与日本词学家森槐南唱和《笛家》一调,所成二词
被收入官方外交文件《己丑宴集续编》中 ;而维新党人或革命党人,往往以词来嘤其友声、激励民气;遗
⑤
民词人则将一腔缠绵悱恻的故国之思寓之于词。总之,了解中国赴日词人的身份类型,有助于知人论
世,发掘东洋词境生成的主体因素。
二、“身外之境”:东洋山川、民俗与新生事物
近代以来,东洋作为题材、意象进入文学领域,要推黄遵宪为首功。他于 1877年作为清朝驻日公使
何如璋的参赞官随行日本,直至 1882 年离开,其间撰成《日本杂事诗》两卷。所谓“杂事”,即山川地理、
社会历史、风俗民情等方面的题材。对于赴日词人来说,他们在涉足东洋、表现东洋时,也常常带有像黄
氏一样的眼光,不仅赏其山川风物,还留意其人情民俗,甚至新生事物,所作之词也把这些“身外之境”作
为主要表现对象。
在东洋词境中,最常见的意象是山川风物。词人渡海而至东洋,步履所经,目光所及,凡是有别于中
国的自然风物多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并被形之于词。王鸿年于 1899 年留学日本,1904 年毕业于东京帝
① 章柱《金缕曲》小序云:“丙子秋东渡,留别京沪诸师友。”章柱:《藕香馆词》,朱惠国、吴平编:《民国名家词集选
刊》第1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第201页。
② 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廖仲恺集》(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4—295页。
③ 董康:《书舶庸谭自跋》,王君南整理:《董康东游日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89页。
④ 刘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第4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第344页。
⑤ 参[日]神田喜一郎著,程郁缀、高野雪译:《日本填词史话》,第401页。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