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4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年,《沧桑红泪词》作于 1908年,《愿无尽庐词》作于 1909—1910年,《鸳鸯湖上词》作于 1911年,《微波词》
             作于1911—1913年,《浮海词》作于1913年,基本涵盖了高旭奔走革命的十年时光。作为革命词人,其创
             作发端即为留日期间所作的《徂东词》。这卷词所展现出来的歌哭无端、壮怀激烈的风格也与其他各卷
             词相仿,成为其词的基调。
                 罗振常《徵声集》一卷,分编为三部分(即《颓檐词》《浮海词》《旗亭词》),贯穿其中的则为哀时伤乱的
             遗民情怀。这一情怀自《颓檐词》已见端倪(如《浣溪沙·去沪别辛园,时国将易主》),经《浮海词》的咏叹
             更加难以收拾,至《旗亭词》而不绝。他在《旗亭词序》中谈及从日本回国避居上海的心态时说:“甲寅暮
             春,言旋宗邦,滞踪海峤,蓬岛之烟波既渺,枌榆则破碎依然。我心忡忡,四方蹙蹙。”遗民之思可谓渊源
                                                                                       ①
             有自,不曾稍减。
                 最后,东洋词境汇入中日文学交流的洪流之中,是对中国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大力弘扬。除了前文提
             及的中日词人之间的交流唱和外,部分中国人的词作也刊登在日本的一些刊物上。“作为填词作家,始登
             场于《随鸥集》者……也有清国人陈觭庵(衡恪)、李松月(殿生)、梁任公(启超)三人登场。”《随鸥集》乃
                                                                                              ②
             日本汉诗杂志,中国三位词人的作品得以入选,也可见出该集编者对中国赴日词人作品的重视程度。
                 晚清民国时期,国人在日本创办了很多杂志,介绍世界知识,宣传各种学说,风靡一时。这些杂志上
             面刊登了不少词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时代精神的宣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梁启超主办的《清
             议报》有“诗文辞随录”一栏,偶或刊词,如第 8 册有沛伯《满江红·钱湖有怀素厂》;第 10 册有沛伯《沁园
             春·香江作客度岁有感》;第 14 册有咄咄和尚蔚蓝《长相思》(残星灭没天未央);第 29 册有《瑞鹤仙》;第
             78册有宜庵《题星洲寓公风月琴尊行看子,调贺新凉》;第 82册有毋暇《一剪梅·与友人谈兵》;第 85册有
             任公《蝶恋花·己亥春作》;第 88册“录何铁笛烈士遗作”,凡有《江城梅花引》《浪淘沙》《凤凰台上忆吹箫》
            《望湘人》《菖蒲绿》5 阕;第 96 册有沛伯《大江西上曲·薄暮观渔,望七洲洋,有怀素厂》;第 98 册有璱斋
            《满庭芳·过吴淞感赋》《金缕曲·舟中遣怀》;第 99册有璱斋《鹧鸪天·鸥》、任公《鬲溪梅令·乙未暮》、奇齿
             生《金缕曲·偶作呈同志》;等等。此外,《新民丛报》亦间或刊词。二报所刊词作虽然未必尽是域外词作,
             但其意义在于维新派词人以此为武器,慷慨悲歌,感染民众。
                                                  ③
                 维新派外,留日学生也办了许多报刊 来启迪民智,宣传主张。这些报刊多也刊词,如《云南》1907
             年第 9 号有万德尊《满江红·从军》;《云南》1908 年第 13 号有惺生《浪淘沙》(怀万里雄风)、《水调歌头》
            (捶碎珊瑚树);《云南》1908年第 15号有飞霞《浪淘沙》(男儿胆气豪)、《浪淘沙》(仗剑立云霄)、《如梦令》
            (海上残云缥缈)、《如梦令》(酣卧不知天晓)、《满庭芳》(大陆沉沦)、《念奴娇》(终日泣哭)、《满江红·步岳
             武穆原韵》,大舍《金缕曲·哀蔡澄清君》;《晋乘》第1号有王用宾《满江红》(碧睛紫髯);《河南》1908年第4
             期有鹃碧《金缕曲·即事》《金缕曲·咏徐烈士》《金缕曲·咏秋女士》;等等。这些词或忧心祖国,或出语激
             愤,具有极强的宣传性与鼓动性,可谓留学生们与时代精神齐鸣共振的典型方式。
                 晚清民国是中国融入近代世界、世界“接纳”古老中国的重要时期,中国如何看世界,世界怎样看中
             国,皆是这一进程中亟待回答的问题。东洋词境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以中国之眼看东洋,还在中国与东洋
             的复杂关系中建构了“异国—祖国”的情感结构,赋予国人“从周边看中国”的异域之眼,扩充了国人的认
             知视域,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词是最具中华民族特性的文体,东洋词境即利用了它的文体优长,
             将赴日词人的复杂感受或比兴婉曲或自然勃发地呈现出来,予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因此可以说,小词
             境也含大世界,小词体也有大意义。

                                                               【责任编辑:张慕华;责任校对:张慕华,李青果】




                 ①  罗振常:《旗亭词序》,曹辛华主编:《民国词集丛刊》第32册,第38页。
                 ② [日]神田喜一郎著,程郁缀、高野雪译:《日本填词史话》,第693页。

                 ③  陈固廷:《留东学界出版物小史》一文共罗列了27种之多,见《留东学报》1935年第1卷第2/3期。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