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3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一、“大江歌罢掉头东”与东洋词境的生成


                “大江歌罢掉头东”是周恩来的一句诗,作于其 1917年赴日留学前夕。而前此近 20年的 1898年,梁
             启超流亡日本,也写过类似的诗句:“掉头不顾吾其东!”(《去国行》)二人异时却相似的人生选择恰恰折
             射了晚清民国时期人们纷纷赴日的情形。其时,“两国的官员、学者、文士、商人、留学生们,互相考察、访
             问、游览、旅行、贸易、留学,来往络绎不绝”。而在这些人员中,兼而作词的中国人不在少数。从曹辛华
                                                   ①
             为 1 264位民国词人所作的小传来看,近 70人被提及有东洋经历 。正是这些赴日的中国词人主导了东
                                                                      ②
             洋词境的生成。
                 词的创作需要词人具备较高的素质,况周颐说:“填词要天资,要学力。平日之阅历,目前之境界,亦
             与有关系。无词境,即无词心。”在他看来,有词境的作品一定是词心深蕴的;而词心之涵养取决于多重
                                         ③
             因素,包括词人的天分、学力、阅历、境遇等。对于中国赴日词人而言,较为丰厚的人生阅历与创作素养
             以及形形色色的赴日经历,无疑对词心的涵蕴起着催化的作用。通过词心的联结,赴日词人与东洋词境
             之间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也就有迹可循了。
                 根据赴日目的的不同,中国赴日词人可分为三类:外交官、留学生及旅居者。每一类都有自身的面
             相与诉求。
                 先看外交官。黄吟梅作为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前往日本,所作《满江红》一词,日本填词大家森槐
             南曾有次韵之作,并被刊载于日本发行的《新文诗》第九十九集中 。林鹍翔于 1920 年 2 月 8 日抵达东
                                                                        ④
             京,11日就任日本留学生监督 ,居东数年,作词甚多,见于其词集《半樱词》中。廖恩焘于 1925年出任驻
                                       ⑤
             智利公使馆代办使事,在赴任途经日本时,作有《扫花游·舟次扶桑,樱花落尽,惘然抚此》。他曾于 1918
             年 6月至 1923年 5月历任驻日公使馆一等秘书官、日本公使等职 ,故词中有“记町路三叉,酒人初到”之
                                                                      ⑥
             句,回忆往事,表达了“再约来迟”的遗憾之情。

                                                                                                    ⑦
                 再看留学生。“1896 年清廷派唐宝锷等 13 名学生赴日,揭开了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至 20
             世纪初,留日生“极度地增加,当时人数竟达一万人”。其中,颇有善于填词者。如秋瑾于1904年4月底
                                                           ⑧
             赴日留学,至次年 12月初归国,作词甚多 ;高旭于 1904年 10月赴日,次月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至次
                                                 ⑨
             年 12 月罢学归国 ,成《徂东词》一卷,凡 8 首;黄侃“年十六,入州学,旋以官费留学日本”,其《 华词》
                                                                                                     
                            ⑩





                 ①  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页。
                 ②  参曹辛华:《民国词史考论》第十五章《民国词人考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 418—585页。由于晚清词
             人不在曹文论列范围之内,且词人的赴日经历也不是这些小传的必要叙述内容,因此晚清民国时期有赴日经历的词人当
             不止此数。
                 ③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第4407页。
                 ④  参[日]神田喜一郎著,程郁缀、高野雪译:《日本填词史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56页。
                 ⑤  参林鹍翔:《留日学生监督林鹍翔呈大总统恭报到任日期及留学生现在情形文》,《政府公报》1920年第1466号。
                 ⑥  参朱志龙:《廖恩焘先生年谱简编》,卜永坚、钱念民主编:《廖恩焘词笺注》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
             第1162—1169页。
                 ⑦  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8页。
                 ⑧ [日]松本龟次郎述,韩逋仙译:《中华民国留学生教育的沿革》,《留东学报》1936年第1卷第4期。
                 ⑨  参郭延礼:《秋瑾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44—68页。
                 ⑩  参郭长海:《高旭年谱》,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附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91—692页。
                           汪东:《蕲春黄君墓表》,程千帆、唐文编:《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年,第3页。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