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43

东洋词境: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词人的异域创造

                       其二,步武北宋词风,追求拙大自然。罗振常是这一词学宗尚的代表。他在表现故国之情、遗民之
                   思时,宗法北宋词人,追求拙大自然之美。罗振常说:“古人之词,风与骚也。有情,有境,有辞,有义。造
                   语则流而能凝,微而能大,工而能拙。能凝故不浮,能大故不弱,能拙故不雕……大抵古人无意为词,意
                   偶到而辞随之,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乃臻高妙。”及其所作,“哀时念乱,追往伤来,以阳春、六一之缠
                                                                 ①
                   绵,写麦秀黍离之感慨”。
                                        ②
                       其三,固守词学传统,以旧语句含新感情。高旭《愿无尽斋诗话》云:“世界日新,文界、诗界当造出一
                   新天地,此一定公例也。黄公度诗独辟异境,不愧中国诗界之哥仑布矣,近世洵无第二人。然新意境、新
                   理想、新感情的诗词,终不若守国粹的、用陈旧语句为愈有味也。”在此,高旭虽然认同黄遵宪诗界革命
                                                                              ③
                   的功绩,但强调“守国粹的、用陈旧语句”更符合诗词体性,容易做到含蓄蕴藉,贴合民族文化心理,即“有
                   味”。这样做确实可以使作品屏去烦嚣,词心深蕴。前文已举其词例,兹不赘述。


                                       五、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东洋词境之意义


                       中外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富有魅力且方兴未艾,词在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当其兴也,与胡乐关系
                   甚大;及其传也,日本天皇亦能为之 。至如本文所论之东洋词境,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其意义自
                                                   ④
                   当于此背景中加以阐发。兹从以下三方面来讨论:
                       首先,东洋词境是中国词人异域创造的结晶,是中国词学传播发展的重要表征。词自花间以来,在
                   传统的描红吟翠之外,不断开疆辟土,如东坡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稼轩词“用
                   经用史”(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等,都扩充了词的表现领域,为词的发展指出向上一路。衡估千年词史,
                   词能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路径之一便是词境之开拓。然而时至晚清民国,北极塞漠,南至琼岛,四海之内,
                   已不乏词人的涉足及吟咏,域内词境之开拓面临重重困难。如近人赵尊岳所说:“千百年来,人情物理,
                   几已说尽。作者能创一新理,开一新境,便成佳作。”则创境的重要性与难度可想而知。
                                                                 ⑤
                       在此情形之下,这一时期词人的赴外经历、创作以及由此而达成的域外词境无疑为词的发展注入了
                   活力。叶恭绰说:“鸦片战争以后,群众所接触的方面,益为广阔,事物与情感之刺戟,亦更形复杂,其表

                   现于文艺者,自亦更不相同,所以这阶段的词亦更形光辉灿烂。”就表现异域世界、抒发异域情怀而言,
                                                                            ⑥
                   词与诗、文、小说等一道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重要选择。
                       当然,与南洋词境偏于世外桃源特征、西洋词境力求奇幻异质不同,东洋词境无论在题材、意象的审
                   视,还是对情感意蕴的处理上,都受到国家观念、群体意识及词学宗尚的影响与左右,从而格外丰富与复
                   杂,堪称中国词境向域外拓展的重要而独特的方面,也因此更具有认知意义。
                       其次,东洋词境是词人域外创作的重要收获,是词人创作进境与转境的重要表现。高旭与柳亚子、
                   陈去病等为南社发起人,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对于他的革命经历及巨大影响,陈去病在 1913 年发
                   表的《高柳两君子传》中说道:“十年以来,天下之负奇气、怀大志、历山海、逾邦国以趋东南,游吴会者,孰
                   不知吾吴有两君子哉!孰不读其文章,愿为之下,相与衡盱时局,狂歌当哭,拔剑起舞而欲有所为哉!”
                                                                                                              ⑦
                   而观高旭所为词,据其编年,《徂东词》《歇浦渔唱》起于 1904 年,讫于 1906 年,《箫心剑胆词》作于 1907


                       ①  见录于秦遇赓《徵声集序》,曹辛华主编:《民国词集丛刊》第32册,第2—3页。
                       ②  秦遇赓:《徵声集跋》,曹辛华主编:《民国词集丛刊》第32册,第68—69页。
                       ③  高旭:《愿无尽斋诗话》,《南社丛刻》第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第39页。
                       ④  日本嵯峨天皇曾仿张志和《渔歌子》而作有五首同调词。
                       ⑤  赵尊岳:《填词丛话》卷五,刘梦芙编校:《近现代词话丛编》,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第309页。
                       ⑥  叶恭绰:《全清词钞序》,《全清词钞》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页。
                       ⑦  陈去病:《高柳两君子传》,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附录,第674页。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