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42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一个新国家的意向。”在此情形下,救何种国,如何救国,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体说来,维新派
                                ①
             期望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而革命派则力主推翻清朝,实现共和。因此,他们表现在词中的国家观
             念有同有异:共同点是与其他国家相对,带有竞争、排他意味;不同点则在于前者的国家以皇帝为象征,
             传统的忠君爱国观念仍起作用,而后者则以复兴中华为目的,情感更加激进与壮烈。如身为维新派人士
             的潘之博在《秋霁•重九日,登须摩寺山,和梅溪韵》中感叹:“望故国。心折、海槎孤泛未归客。”因当时国
             内党禁未除,故有救国无地、有国难回之感。而秋瑾力主革命,故有“为国牺牲敢惜身”(《鹧鸪天》)的
             豪情。
                 在遗民词人那里,故国之感则融入了遗民之思。罗振常《浮海词序》云:“辛壬之交,大盗移国,宇内
             骚然,爰随叔兄避地东瀛。睹异国之聿新,伤宗邦之凌替。身世飘零之感,乡关魂梦之思,幽忧无聊,长
             歌当哭。其间虽以祭扫先垄,一返故园,然见人物山川都非畴昔,则惨焉伤怀,谓又不如遁迹殊方,见闻
             都寂也。”其国乃特指清朝,因清亡而为遗民,所以词人举目山河之异的感受特别强烈。作为对照,“异
                     ②
             国之聿新”更增加了他的感伤,“不如遁迹殊方”的话也只能当作违心之语来听罢了。应该说,在忠君观
             念上,遗民词人与维新词人较为接近,但在国家观念上则与之不侔;其与革命词人更是判若河汉。
                 在诗词传统的离别主题中,常存在他乡—故土的情感结构,而在东洋词境中,这一结构虽然仍部分
             地存在(如罗振常词作),但整体已让位于异国—祖国的情感结构。因之,当词人以“国”而不是“家”来建

             构情感结构时,则国家关系的变动、国家文化的对冲等必然赋予其作品更为丰富的内涵。研味这些差
             异,感受东洋词境,时代的风雨与词人的歌哭便仿佛扑面而来。

                                     四、词学异趋与东洋词境的多元呈现


                 东洋词境呈现为多种审美风格,或铺张扬厉、发泄无余,或潜气内转、沉郁顿挫;或流利自然,或婉转
             缠绵。个中差异,固然与表现对象有关,但也与词人不同的词学宗尚密不可分。下面试结合三种不同的
             词学观念加以具体说明。
                 其一,宗法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如林鹍翔为朱祖谋、况周颐弟子,他有一段推尊师法的话,见

             于况周颐的转述:“明以前无所谓词派。浙西派、常州派之目昉自乾嘉,别黑白而定一尊。常州派植体醇
             固,有合于重拙大之旨。光宣之间,一二作者,尤能超心炼治,引其绪而益诣其精,入乎常州派之中而不
             为所囿,即今二张、周、董复作,有不翕然服膺者乎?”所谓“光宣之间,一二作者”自然指的是朱祖谋、况
                                                            ③
             周颐等人,而况氏素持“重拙大之旨”,显然成为林鹍翔评词、作词的不二法门。“重拙大”之说十分复杂,
             除规定情感的内涵外,还对情感的表现有所要求。况周颐说:“重者,沉着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于
             梦窗词庶几见之。即其芬菲铿丽之作,中间隽句艳字,莫不有沉挚之思、灏瀚之气,挟之以流转。令人玩
             索而不能尽,则其中之所存者厚。沉着者,厚之发见乎外者也。”对此,彭玉平教授认为:“气格沉着当指
                                                                      ④
             作品整体呈现出来的一种深沉而宏阔的气度,它需要作者以绝大之魄力运深厚之情感,从而形成作品意
             旨丰盈、气脉流转而浑成有味的特点。”以之来看林鹍翔《半樱词》,“固取径周吴而亲炙彊翁者”,“遥情
                                                ⑤
                                                                                                  ⑥
             深致,寄托于樱花者为多”。
                                    ⑦
                 ①  陈廷湘、周鼎:《天下·世界·国家:近代中国对外观念演变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90页。
                 ②  罗振常:《浮海词序》,曹辛华主编:《民国词集丛刊》第32册,第22—23页。
                 ③⑦   况周颐:《半樱词序》,朱惠国、吴平编:《民国名家词集选刊》第9册,第97—98,96页。
                 ④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第4447页。
                 ⑤  彭玉平:《晚清民国词学的明流与暗流——以“重拙大”说的源流与结构谱系为考察中心》,《文学遗产》2017年第
             6期,第147页。

                 ⑥  夏承焘:《半樱词续序》,朱惠国、吴平编:《民国名家词集选刊》第9册,第194页。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