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3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旧时推算命途的秘事,点明失官之由。此词尽管仍然不脱迦陵《闻阮亭罢官之信,并寄西樵,再叠前韵》
             一词的影响,某些词句也与迦陵词雷同,但总体而言,能写出个性。
                 作为久困下僚的典史,凌立仁既要逢迎上官,又要处理刑名赋税等繁琐事务,深为所苦。因此,他所
             作的《天仙子·做官难》一词就有了较为深刻的为宦况味,也体现了其作为底层官吏的良心:
                     久雨平芜嗟太湿。猎猎风生寒栗栗。权衡造化比人难,晴怕涩。热嫌炙。时序调匀还有隙。
                   要唤青天非易得。全凭众口通消息。从今可悟做官难,贤颂德。冤衔石。誉满千家愁屈一。
                 试比较陈维崧《书周我成先生旅叹赋后。先生少年时曾赴马贵阳之宴,酒酣骂座,竟以此贾门户祸》:
                     辇上列侯开夜宴。年少挥鞭奔赤电。酒酣夺得紫檀槽,褰绣幔。人惊散。裂却当筵丞相面。
                   门户凋残风物换。白发渐离谁作伴。荒江破屋谱牢愁,游侠传。无家叹。月底栖乌声历乱。
                 迦陵词也是写位处下僚者的境遇,词采上较笠者为胜,不过迦陵尽管曾经落魄江湖,旅食京华,但并
             未亲作下吏,不知其中甘苦。且其词毕竟是为旁人而赋,少了一些自身的真切体验,反而不如久谙吏事
             的笠者感受深刻。
                《最高楼》词调,在《迦陵词》及《笠者词稿》中均只有一首,按照笠者填词的习惯,二者应该具有某种
             联系。但对比二词,可见笠者跳出了原来创作的蹊径,而有了自己的特色。在题材上,迦陵是一首登临
             词,题为《登原白斋中露台》,词曰:
                     阑干外,淼淼暮云平。叠叠乱峰生。六街灯火烟中没,万家帘幕雪中晴。好楼居,吟不就,画难
                 成。       弄一会、桓伊天际笛,蜡一会、嵇康林下屐。怜故国,笑浮名。兴酣便拟骖鸾去,酒狂乍可
                 御风行。俯尘寰,青一点,月三更。
             原白是宜兴潘眉的字,他曾与陈维崧一起编选《荆溪词初集》,也是阳羡词派的一员。从词中“六街灯火”
             一句,可见此词作于京师。康熙十八年(1679),潘眉在京师铨选,后得湖南溆浦知县。陈维崧时应博学
             弘词试,授检讨,亦在京城。
                 笠者写的则是一首行旅词,题作《井陉道中》,写其经行太行山井陉道中的跋涉之劳:
                     崎岖路,履险渐平夷。客子就扬眉。几日曾沾峰外露,崇朝穿出涧边堤。苦长途,忧曝背,夕阳
                 迟。       望不尽、天门诸顶远,走不尽、羊肠随境转。依岳麓、现城池。往来但有行人迹,兴亡空听
                 暮蝉嘶。暂停车,思旧事,问朝曦。
             由于题材的不同,导致二词在创作手法上有着较大的差异。迦陵此词视角固定,词中的帝京风景也是静
             态的,呈现的时间则是短暂的,词的上阕描摹帝京风景,下阕转入自我抒情,通过桓伊笛、嵇康屐展现词
             人的疏狂情性。“兴酣”以下,纯以神行,通过游仙想像获得超现实的体验。而笠者词的视线则处于不断
             移动之中,在漫长旅途中移步换景,不仅写出了山路的险夷变化,也写出了时间的迟缓。“苦长途”“忧曝
             背”“斜阳迟”,写出从晓及午,复由午至昏长时段的情绪波动。“望不尽”“走不尽”等词句,透露出深重的
             疲倦感。笠者通过写实的笔法,抒发长途跋涉的体验,这与迦陵词的风格也有较大的不同。这样的作
             品,即使在词调和题材上对迦陵词有所借鉴,但和前面所举诸例相比,词句与词境迥然不同。虽然这类
             词数量相对较少,但由此体现出来的是笠者学习迦陵词时能入能出,是其对自身写作习惯的突破。


                                      四、创作实践与陈维崧词的经典化


                 和文学史上众多的经典化过程一样,陈维崧的词一方面经由选本遴选和词话撰录等得到了词坛的
             体认。这方面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兹不赘述 。另一方面,文学创作无疑更有生命力,经典在创作中被
                                                      ①
             追摹师法,具有和文学批评相同的影响力。在这方面,朱彝尊词的经典化显然较为成功,如乾隆年间的
             茹敦和,写有《茶烟阁体物续集》,几乎遍和朱彝尊的《茶烟阁体物集》,既表达了对朱彝尊词学的理解,也
             推动了竹垞词的传播。置于这个背景中,采取同样的认识角度,也可以评估陈维崧词的价值。如与蒋士
             铨齐名的张埙,其《贺新郎》自序这样说:“归愚师为予言,山樵先生(汪俊)于文酒大燕论江南少年之士,


                 ①  参侯雅文《“清词选本”中的“陈维崧词”——兼论陈维崧词接受史》(“二○○九上海·中国词学国际会议”论文);
             李睿《论陈维崧词在清代的接受》(《中国韵文学刊》2012年第 3期);张宏生《经典传承与体式流变》第一章第四节《迦陵魅
             力与雍乾词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67—91页)。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