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29
经典、范式与文本
(1723—1815),以书法名满天下。何春巢(生卒年不详),名承燕,后世名声虽不甚显著,但也是乾嘉时期
诗坛的名家。不过遍检上述诸人的别集以及袁枚的《随园诗话》,其中均未发现笠者的线索。
《笠者词稿》长调词中有《金菊对芙蓉·送贞木二叔之广州主院》一首。阮元《两浙輶轩录补遗》卷 7
载:“凌丙,字贞木,号蓉槎,仁和人,寄籍粤东。癸卯举人,官潮阳县教谕。著有《贞木文集》《蓉槎诗
稿》。”《词稿》小令有《望江南·客中杂忆十首》,以“杭州忆”起句,其十曰:“杭州忆,家在北门中。”可以推
①
知笠者姓凌,为凌丙之侄,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关于笠者的生卒年。《贺新郎·壬戌元日仍用前韵》:“四十过头吾渐老,料理林泉退罢。”壬戌为嘉庆
七年(1802),逆推四十年,为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笠者当生于此年略前。《词稿》中有明确纪年的词
中最晚一首为《沁园春·丙寅十月,余客山左,初日夜刚半,暴风大作,翌日不休,挟雨而至。北方此日天
雨,亦大异矣,词以纪之》,丙寅为嘉庆十一年(1806),笠者当卒于此年十月之后。
关于笠者的科举情况。《水龙吟·三十初度》词有“叹蹉跎、三十齐头,算文章、劳绩皆安在”句,如笠者
生于乾隆二十七年,则其三十岁生日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又有“名场辛苦,缘悭分薄,操刀有待”一
句,说明其三十之年科举犹不利。从《词稿》中所反映的情况看,笠者一生未能中取乡举。
关于笠者的生平与仕宦情况。《笠者词稿》中有《减字木兰花·检案上残楮偶系数词七首》,是笠者晚
期回忆生平之作。其一曰:“垂髫游子。南北东西人老矣。暗数从前。一梦春风廿五年。 当时气
概。自诩诗书门第在。今日飘零。涑水尧都走不停。”涑水,山西境内之河流,《水经注》:“涑水出河东闻
喜县东山黍葭谷。”尧都,用古地名,为清代山西省河东道平阳府临汾县。从词中可见,笠者少时出游,自
此达二十五年之久,作此组词时尚流寓山西。其二曰:“余年廿四。初入仕途聊小试。三十风摧。鵩鸟
悲啼苦着缞。堪怜羁旅。莲幕有人亲聘去。秦晋分河。公事稍闲著作多。”笠者于二十四岁时入仕,因
其未中科举,可能是通过纳捐的方式获官。据《贺新郎·别和观察幕中诸友》词,知笠者曾入和琳的幕府。
和琳(1754—1796),满洲正黄旗人,由工部郎中补授湖广道御史,掌河道,转吏科给事中。词中有“三载
河东住。记同人、春衫雪屐,无时离阻”之句,可见其在和琳幕府大约三年。根据《东华续录》,和琳在乾
隆五十二年(1787)至五十五年(1790)间任巡漕御史 ,至和琳入都,笠者遂去幕,其离开和琳幕府的时间
②
不晚于乾隆五十五年。离开和琳幕府之后,差不多在笠者三十岁时,其父母中的一人去世,“鵩鸟悲啼苦
着缞”,指因丁忧去职。其三上阕曰:“流光入驶。绂祀家贫仍出仕。一夜严霜。又着麻衣滞晋阳。”从词
中可知,笠者在丁忧之后复出,仍为幕僚,但不久又遭亲丧,滞留在晋阳。等到三年丁忧之后,又复出为
宦,故下阕有“三年礼毕。借箸灵川重读律”之句。“读律”,指担任管理刑名的吏员,这与《笠者词稿》中的
其他词可以相互印证。如《贺新郎·不晤里中诸子十余年矣,或存或亡,忽于灯下追感怆焉,填词并述近
状》曰:“历遍炎凉居人下,署头衔、懒逐群丞走。”到嘉庆九年(1804),笠者因考绩原因被劾罢官。《减字木
兰花》其五:“早秋摈斥。冤事向人难剖白。”此后又作《满江红·罢官偶作》词,中有“九品考功符定制,一
朝被议迂铨秩”及“十载为官休亦好”之句。罢官之后,笠者客居山西,生计困顿。嘉庆十一年曾客山左,
此后事迹无可考。
《减字木兰花》词中提到的“灵川”是笠者为宦之地,在《笠者词稿》中尚有几处提及。如《满庭芳·中
元节灵川官舍追悼亡妇》。又如《满江红·罗介亭明府没已及六年矣,榇未归里,流落交城。祁邑宰燕山
张云庄兴怀寅好,资助千缗,嘱令子暂时浮葬。山右人士高其谊,传说吊哀,鄙人太息,遂填此词》,词中
有“记廿载、晋阳旧治,灵川官阁”之句。结合词题与词句,可知“灵川”指的是山西交城。《玉女摇仙佩·登
卦山毘卢阁》词云:“相传下、青山似卦,灵川旧脉,人人游历昏如梦。”《(乾隆)太原府志》卷 9“交城县”
载:“卦山在县西北五里,递高五里,盘踞七十里,西北连夏坛山。”亦可证明词中的灵川指的就是交城。
③
《新唐书•地理志三》“太原府太原郡”下有交城,注曰:“先天二年析置灵川县,开元二年省。”嘉庆元年
④
(1796)冬《大清搢绅全书》于交城县上附古称“灵川”,可知二者实为一地。《笠者词稿》中还记其为宦大
① 阮元:《两浙輶轩录补遗》卷7,嘉庆八年(1803)刻本。
② 据王先谦:《东华续录》卷 112、113,乾隆五十五年(1790),和琳仍为巡漕御史,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三月,由给
事中升内阁学士。
③ 费淳、沈树声纂修:《(乾隆)太原府志》卷9,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④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04页。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