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6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86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略转向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
在现实层面,发展战略的调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占领国际市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1978
—2006),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基于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采取“两头在外、大进大
出”的发展模式,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实现飞速增长,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到 2006 年攀升至
64. 2%,内需率不断下降,到 2006 年下降至 72. 3%。但随着发展条件、发展环境与发展阶段的根本性改
变,以国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利用外需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
进一步削弱了全球化发展动能,阻碍了超大规模性比较优势的发挥。第二阶段国际国内市场并重(2007
—2019),“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对外需主导型发展战略进行了修正,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外需向内
外需协调驱动转变,这一阶段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下降,内需率不断提升,战略转型取得良好效果。第三
阶段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2020 至今),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国内国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与
此同时,我国国内市场条件逐渐成熟,超大规模性优势越发突出,基于此现实背景,国家提出要把满足国
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需被放到
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100 70
95 60
50
90
40
85
30
80
20
75 10
7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0
内需率 外贸依存度(右轴)
资料来源:EPS数据库及笔者根据凌永辉和刘志彪(2020)的方法测算。
图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内需率与外贸依存度(单位:%)
目前学界有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内涵的阐述主要有六个角度。一是内外循环关系的角度。
从主与次的关系来说,学者们认为现在的“双循环”是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但需要强调的是,国
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对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否定(黄群慧,2020),而是要以内促外,在内外循环相互促
进中营造新发展格局。从两者的内在关系来说,有学者认为内外循环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不可分
割,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权衡,2020;董志勇和李成明,2020)。二是从循环的角度来看,双循环中除
了主次关系外,最重要的是“循环”,只有再生产过程的投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五个环节打通,双循
环相互促进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相关研究侧重于每个再生产环节的内部循环和彼此衔接上。三是从
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
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相关研究聚焦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战略两个方面。四
是从 GDP 构成的角度来说,有学者认为双循环就是 GDP 构成的变化,即经济增长主要以消费和投资为
动力(陆铭,2020)。相关研究着眼于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提高内需和有效投资上(陈彦斌,2020)。五是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