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9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89
双循环背景下都市圈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City)的角色,为新兴的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环境,便于其进行学习、搜寻、尝试、创造以及分散创新风险。
产业间的集聚所产生的雅各布斯外部性使得新兴企业能够快速发展壮大,到了成熟阶段,企业会更多受
益于产业内集聚所带来的马歇尔外部性,因而会向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小城市转移(董晓芳和袁燕,
2014)。在大城市培育新兴企业、小城市承接成熟企业的动态过程中,生产要素、商品在空间上的循环流
动日益畅通,大小城市逐渐形成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大区域,也即都市圈的成熟形态。
第三,都市圈的经济韧性。经济韧性(Economic Resilience)是指社会经济系统遭受冲击后的恢复能
力(孙久文和孙翔宇,2017)。从空间尺度的视角来看,都市圈对应城市尺度,其集聚机制主要是学习机
制下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外溢,其集聚的形式则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
(Coagglomeration)(夏添和孙久文,2019)。相比国家—区域尺度的城市群,都市圈在空间上相对稳定、
市场自育属性更强、一体化水平更高,因而具有较强的经济韧性(宋准等,2020)。在遭受外生冲击时,基
础稳固且相互分工的都市圈能够较快化解外部风险,有效重建经济社会发展网络,保障人流、物流、信息
流的畅通,促进经济循环的重启。都市圈较强的经济韧性在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冲击上得以显现。北
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14 个都市圈通过抗疫信息互通、检疫结果互认、保障物资供给、畅通人员交通等
方式,在防疫抗疫、复工复产上取得积极成效 。
①
2. 都市圈的实践特点
在实践层面,相比于经济带、城市群等国家—区域尺度的空间单元,城市尺度的都市圈面临的行政
壁垒较小、自下而上的市场自育程度较高、内生发展动力较强,因而逐渐受到区域政策的青睐。由表 2
所示,十三五规划出台以来,都市圈在新型城镇化、区域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的政策地位
不断巩固提升。
表3 都市圈在相关政策规划中的功能定位
政策规划 出台时间 都市圈的功能定位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014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促进城市群交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 2018 提高城市群建设质量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2019 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
支撑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 2019
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19 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
《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2020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20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并且从 2018年开始,都市圈建设连续三年被列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
任务。在区域一体化战略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推进区
① 参见新华网:都市圈协同防疫抗疫联合复工复产双见效,ttp:www. xinhuanet. com/info/2020-02/28/c_138825022. htm。
/
/
h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