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1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91
双循环背景下都市圈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济区域。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国家级新区19个,自贸区21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0个,金融改革试
验区 5个,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99个,综合保税区 71个 。这些不同类型的特殊经济区中的大多数
①
都位于 24 个都市圈之中,发挥着促进经济发展、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深化多领域改革、促进体制创新的
功能,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都市圈是“双循环”的节点。都市圈内的核心城市往往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或者省会城市,
这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软硬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是全国或区域的增长极。都市圈在“双循环”
中的节点地位主要体现在它是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的空间枢纽,对周边地区起着虹吸与
扩散的作用。在发展初期,核心大城市对周边小城市的作用主要以虹吸为主,扩散效应相对较小。而随
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小城市间的空间联系日趋紧密,在政府和市场的双
重作用下,都市圈核心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扩散效应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
金流均成为重要的扩散效应通道。相对欠发达的小城市将受益于扩散效应,逐渐向大城市趋同。随着
扩散效应的不断释放,都市圈将率先完成区域一体化进程。如在 24 个千万级都市圈中,上海大都市圈
已经率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体化程度较高。上海对周边城市的作用以扩散效应为主,辐射带动作
用较强,圈内的苏州、无锡、宁波 3市经济总量已达万亿级别。可以说,上海大都市圈在内外循环中发挥
了重要的衔接作用,是“双循环”的节点。
再次,都市圈是“双循环”的平台。都市圈是规模经济的重要体现,在共享、学习、匹配效应的作用
下,能够以有限的生产要素创造更高的产出,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从产业集聚上来看,都市圈是高科
技产业集聚的承载平台。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
的通知》中,共有 66 个产业集聚入围。其中,位于 24 个都市圈内核心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
43个 。
②
综上,都市圈的理论特性体现为集聚经济外部性和经济韧性,实践特点则体现为政策地位不断提
升、政策功能不断丰富。都市圈在“双循环”中能够发挥支点、载体、门户、节点与平台作用,从而有助于
区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区域经济循环的畅通,进而有利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因此,都市圈
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与空间基础。
三、基于都市圈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具体路径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内需潜力释放、创新驱动以及内外开放,作为“双循环”新发展
格局的重要抓手与空间基础,都市圈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如下。
(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结合挖掘内需
实现基于“双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合是必然要求。都市圈在实现更高水平的
供需动态平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支出的角度来看,GDP 由投资、消费与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内需则
对应 GDP 构成中的投资与消费。促进消费和有效投资的具体路径,体现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首
先,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有助于城镇化发展潜力的释放。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城
镇的比例稳步提升,从 2013 年的 40. 5% 上升至 2019 年的 47. 5%,但仍然不及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
一半,这意味着进一步的城镇化能够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 。都市圈主要通过促进城乡人口迁移、圈内
③
① 数据来源:作者在孙久文和原倩(2014)的基础上更新得到。
② 数据整理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19]
1473号
③ 数据来源:2014—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