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5

哲学思考永远在路上

                   心”为“情”,以仁、义、礼、智“四德”为“理”,将“情”与“理”作了识别。明代中晚期的儒学不然。江门白沙
                   子(陈献章)“率吾情盎然出之”的行事风格,才可以被认作“纯情”的;汤显祖“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
                   的精神心态,才可以称得上具“至情”性;冯梦龙以“情”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与根基,立志以“情”为“教”,才
                   真真确确属于“情本论”。
                       上列三位“情本论”者,虽然有两个是文艺思想家,但他们的理论根底都是泰州学。泰州学的哲学理
                   论,我又称之为“事本论”。何以见得?王艮说:“即事是学,即事是道。”这种直指任一“事”之当下状态即
                   是“道”的说法,不就是“事本论”吗?“事”及其当下状态又指什么呢?王艮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
                   用。”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这就把日常的生活世界作了本体论的
                                                                                “
                   提升,而日常生活世界恰恰是由情感与信仰来维系的,故“事”即“情”,事本论”即“情本论”。
                       我把明代中晚期这一思潮单列出来加以阐述,有这样三个理由:其一,从思想史看,这一思潮着意消
                   解种种对立与分隔,回落到混然未分的、活活泼泼的事用中来,自有其独到的问题意识;其二,从社会历
                   史看,当“情”被指向“欲”、“事”被指向“俗”时,“情本论”或“事本论”便使俗世生活获得了正当性,由此正
                   好开启了近世社会历史的“进步走向”;其三,从精神追求看,这一思潮体现着那个年代知识人的某种抗
                   争,他们的用意其实在于面对权贵的假面孔守护着自己的一份真性情。
                       冯焕珍:“情本论”的发现有什么价值?
                       冯达文:人生天地间,天地宇宙赋予人类最可珍爱的是什么?在苏格拉底看来无疑是理性,人乃是
                   理性的动物。但他其实是要以理性来成就道德,因之,他还是从价值的角度作出选取而给出一种判定。
                   但苏氏决不会想到,理性后来已演变成为更精确地掠夺自然与他人的一种手段。天地宇宙怎么能够容
                   忍自己塑造的精灵作出如此背叛自己的行为呢?
                       在卢梭、霍布斯和洛克那里,则以人天生自由平等论说人之所得。这种说法也许最没有事实根据,
                   因为人必须结成社群才能生存,单独的个人不可能谋得生活资源。然而,人们大都认同了他们的说法,
                   却不知这种认同只有价值信仰的意义。人们在这种信仰基础上奋力前行,当行走至平等到消解了任何
                   高贵追求、自由如随风漂泊而无所归依的现代,不知道人类还能走向哪里?
                       更后一些的,如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确实,宗教、艺术、哲学、科学都是符号,也都是人才能
                   运用的符号,卡西尔的说法无疑更利于开显人的创造性,这亦寓含有他的价值导向。凭着心灵的创造
                   性,人们已经可以不断地编织虚幻,并且把虚幻执认为真实(虚拟实在)。可是庄子早已揭明,人类由混
                   沌开窍的结果,不就是能够不断想出许多法子哄骗自己与别人,使大家不管怎样都似乎感到幸福与快
                   乐吗?
                       检讨许多不同说法之后,不难发现儒家的见解其实更值得认同。依儒家的看法,人拜天地宇宙所
                   赐,乃是最富于情感、最具同情心的族类。正是“情”,把不同的个人联结在一起;又唯有“情”,每个个人
                   才可以安顿自己;更唯有“情”,每个个人才能够为他人付出。“情”充盈于每个个人的心中,流溢在每个个
                   人的每一瞬眼神里和每一种行事中;“情”不需要神秘力量的支撑,神秘力量只会使人离开自己,把自己
                  “异在化”;“情”也不需要逻辑理论的证取,逻辑理论只会把人分开、打散,使自己与他人“间隔化”。唯
                  “情”的世界最能直呈人的自然—本然性,回归真性情,以“情”为“本体”,才具足“本真”意义!只可惜,随
                   着社会历史越来越向当今走来,真性情的追求不得不有似于“幻梦”了。


                                                         四、未来寄语


                       冯焕珍:就您多年研究所见,您认为当今人类文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冯达文:当今世界两极纷争带来了巨大危机:一极是摆脱了信仰引领的理性下落为谋求利益的工具
                   与计算,另一极是拒绝了理性约束的信仰膨涨为原教旨主义的狂热与迷失。问题似乎更在于:信仰的极
                   端偏向尽管会给当今社会带来巨大不安,理性朝工具与计算的蜕变却更势不可当。理性,在古典圣贤那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