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活与活动的,离开特定社群讲个人绝对权利是荒唐的;而且,社群又是在历史中变迁的,因之,离开社会
历史的特定处境追求个人绝对权利也是不可能的。社群主义认为政治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也是不恰当
的,人不能只讲个人权利,还应该讲个人对社群的责任。社群主义对政治自由主义的批评无疑是发人深
省的,儒家学者大多会认同。顺着这一理路和价值信念,我们还可以说:人不仅不可能离开社群—社会,
其实也离不开自然世界,人生成这个样子就是自然世界精心调养的结果,人生活的每一瞬间都离不开自
然世界的馈赠,因此,人不仅要对社群—社会承担责任,同时要对生养自己的自然世界承担责任。中国
古典宇宙论以生态理念论治国,对当今的政治施设与实践同样极具启示意义。
其三是如何看待从宇宙论证取价值。这一点主要涉及儒学。在孔孟那里,儒学的价值原先是从人
的情感引申出来的,及至《易传》特别是董仲舒援引黄老思潮的宇宙论,冀望通过把价值与存在世界连接
起来,使价值获得信实性与普遍性意义。这样做可能吗?价值世界讲“应该怎样”,存在世界讲“事实怎
样”,二者怎么可以挂搭在一起呢?
这里首先是价值可不可以被存在化的问题。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史其实
就体现为价值被存在化的历史。每一个时代,人们都把自己认为美善、崇高、庄严、优雅的价值观念对象
化为各种实存物品,借实存物品予以呈现。其次是存在可不可以被价值化的问题。确实,从认识提供的
是非判断不能够直接引申出价值判定,但我们发现宇宙论是从人对天地宇宙的敬畏与感恩引申出价值
的。如董仲舒认为,人作为天地宇宙中最优秀的一个族群,是天地宇宙对人的最大恩宠,人对天地宇宙
岂能不敬畏与感恩?天地宇宙不仅把人创造成最优秀的一个族群,而且年复一年生成百物供养人类,使
人类得以繁衍,对人有“无穷极之仁”,人对天地宇宙又岂能不敬畏与感恩?我们看到,儒家引入古典宇
宙论后,孔孟早先提出的价值信念都一一得以证成。中国古典宇宙论把个人置入天地宇宙的无限发展
中去,个体自我的有限努力因融汇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发展中而获得了永恒的意义。这种在一体的宇宙
大化中追求个人价值的思想,不正值得过分张扬自我与私利的现代人学习吗?
冯焕珍:您就汉唐儒学宇宙论所作的翻案很有必要,对其价值的发掘也非常重要。这里想进一步请
问先生:中国哲学的宇宙论有两系,一是老庄道家和道教,一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它们之间有什么
差异呢?
冯达文:儒家与道家宇宙论的区别是,道家会追踪宇宙变迁的最初源头,通过回归到源头去寻求人
的生命的价值;而儒家是从体察宇宙变迁往下走的状况,来求取对现实世界的合理的解释。道家往上
走,则将宇宙的源头追溯到“无”;儒家往下走,则不谈论“无”,他们认为宇宙本源经过阴阳、四时、五行的
生化产生的一切事物都是正当的,人顺着这种变迁付出努力就可以成就其价值。如依《易传》所说“一阴
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就指顺着阴阳变迁的节律付出努力即可以证取善性;道教讲求
“逆而成仙”,则要逆着五行、四时、阴阳的变迁节律回归到宇宙的源头。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道教侧
重于把类归的认知方式贯彻到底来追求成仙,儒家更强调从顺而生物这个面向来追求成圣。
冯焕珍:先生在宋明儒学的分类问题上也独具特色,特别是从其中开出了“情本论”一脉,专门表彰
人间真情。请问先生,您是如何开分出“情本论”一脉的呢?
冯达文:这是我对宋明儒学派系的独特划分,主要用以介说泰州学派及其理论旨归。我们知道,以
情为基础来昭示儒学特质者古已有之,今人钱穆、李泽厚、蒙培元等先生都强调儒学的情感特质。我也
以为,孔孟仁学体系是紧紧地诉诸人的普遍情感的,这一看法首先见于《中国哲学的探索与困惑·殷商—
魏晋》,其后重申于《宋明新儒学略论》。与李泽厚等人不同的是,我以为孔孟原创儒学并不是“情本论”,
儒学发展到明代中叶之际,在江门白沙特别是阳明后学—泰州学那里才形成了“情本论”。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把“情”看作“本体”,就意味着“情”具有绝对至上的地位,在行事风格上亦会
“率性(情)而为”。孔孟并不以为人应该“率性(情)”行事,他们认定只有把“情”向外推及亲人、社会他
人,才可以成为“仁者”,才配称为“仁道”。显然,在孔孟那里,“仁”“仁道”才具终极意义。孔孟之后,《中
庸》把“情”看作“已发”,称“性”为“未发”,将“情”与“性”作了区分;朱子更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