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0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三、理论创获


                 冯焕珍:20 世纪以来,学界主流都以西方哲学的标准来界定哲学,由此便产生了一个很基本的问
             题:“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学界甚至因此长期讨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您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
             学研究工作,请问您是怎样理解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呢?
                 冯达文:什么是哲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大家一致认可的定义。从西方哲学的立场看,大
             概可以说哲学是以知识化、形式化地追问和解决普遍性问题的学问。有的教授甚至强调,只有纯粹先验
             的学问才是哲学,其他的都是“加字哲学”,比方说英国哲学、俄罗斯哲学等。如果这么说,中国哲学也属

             于“加字哲学”。中国哲学的核心是什么呢?价值学说。但是这种价值学说往往是哲学家们通过感悟的
             方式建立起来的,很少作知识与形式的理论论证。如何给中国哲学的价值学说作知识与形式的说明?
             这是我多年努力试图达到的目标。换句话说,我自己这么多年做学术,有一个基本宗旨:“以学术研究来
             支持价值信仰,用价值信仰来引领学术研究。”学术研究追求知识化和形式化,所谓知识化、形式化的目
             标就是追求普遍性,如果没有普遍性就很难成为哲学。中国哲学是有价值信仰的哲学,很多人甚至说中
             国哲学就是价值哲学,它在人类文明中有其独特的意义,但如果我们不能通过知识化、形式化的方式将
             其价值和意义诠释和彰显出来,它也难以获得哲学意义。这两个部分的结合,其实就像是我人生的两段
             经历——“在信仰中成长”和“在理性中求进”——的结合吧。
                 冯焕珍:阅读您的著作,感觉进入您视野的思想家仿佛在作思想自述,他们娓娓道来、活灵活现;同
             时,又感觉他们不是在自说自话,而是在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逻辑性、系统性的方式叙述,任何接受过现
             代哲学训练的人都能顺利地理解,这种效果是很独特的。您曾说过,“从思维方式着力,可以能够较好地
             揭示每一哲学家、哲学思潮中各观念与命题的内在逻辑联系与由前一哲学家、哲学思潮向后一哲学家、
             哲学思潮递变的逻辑相关性”(《固且成智 更且成人》);“要把中国人用直觉思维把握到的东西以知性的
             方式演绎出来”(《早期中国哲学略论·小引》)。今天,您又明确说自己的学术宗旨是“以学术研究来支持
             价值信仰,用价值信仰来引领学术研究”。可否这样说,您的成果都是在前述学术宗旨指导下完成的?
            “以学术研究来支持价值信仰”,使您的研究非常注重概念、思想的清晰性与思潮兴替的逻辑相关性,以
             保证研究的“哲学性”;而“用价值信仰来引领学术研究”,则使您的研究不止于对中国哲学进行逻辑性、
             知识化的形式建构,更能将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显发出来,以显示研究的“中国哲学性”。
                 冯达文:可以这么说。
                 冯焕珍:您持有认同并守护中国哲学价值信仰的宗旨,难怪能洞察其中为很多人忽视的内容,比如
             从语式结构追索中国哲学起源,由世间情感阐明孔孟儒家思想,从反思和批判人类文明定位老庄道家价
             值,依敬畏与感恩认取汉唐宇宙论,从宋明儒学开出情本论一派,等等。不知我的归纳是否得当?
                 冯达文:你提到的几点,确实也是我认为有所创获之处。最能体现这一学术宗旨的例子,是《早期中
             国哲学略论》一书中对殷商、西周的价值信仰所做的知识论阐发。殷商的宗教意识,从语式结构来讲就
             是“帝令(弗令)某”。我分析了“帝”的概念和含义,“某”的概念和含义以及“令(弗令)”对这两者的关联。
             到了西周,人的认知语式则变成了“帝为某令某”,这个“为某”是一个条件,指帝在令某做事的时候是有
             条件的,这个条件蕴含着理性,理性就从这里开始了。我从“帝令某”这个语式来讨论思想的变迁和价值
             的变化,就赋予殷商、西周的价值信仰以一个知识形式的意义。我从这个角度研究中国哲学的源头,然
             后再到儒学和道家变迁,整个基本上属于一个知识化、形式化的路径,这大概是颇有特色的一个做法。
                 冯焕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孔子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
             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
             西。”中国哲学史界或许受此说刺激,竞相为孔子思想寻找本体,或天命本体,或仁学本体,不一而足,而
             您仅仅从人之常情阐述孔孟儒学,如何证成其思想的哲学性及其价值的普世性呢?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