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4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序,在这呼应与天地之心的正序里安顿个体。
二、家庭正序的构造
在家庭之中,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层秩上的差异,是中国家庭伦理文化的核心。例如,尽管对
人性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孟子和荀子都认同,在家庭里,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以年龄为基础的层秩差异。
基于年龄的等级制度植根于孝爱的理念。我们应该尊重年长的家庭成员,并将这种敬意延伸到所有老
年人 。
①
每个已知的社会都接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理智和能力上的差异,就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
伦理学》中反复不停地提起年轻人需要听从父兄的教导,犹如灵魂中情感的部分听从理性的部分那样。
父母显然拥有超过孩子的知识和美德,所以父母应该将孩子养育为优秀的年轻人。当孩子们成年
后——例如十八岁左右——在西方,人们默认成年子女和他们的父母是平等的,家庭中基于年龄的层
秩关系不再合理。在中国,尤其是古代,父母继续对成年子女拥有某种形式的不平等权威,同时成年子
女应该为年迈的父母服务。当讨论家庭正序的时候,这些常识的差异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那么,支持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基于年龄的正序的论据是什么呢?我们在此讨论六个论点,希望可
以构成基于年龄的家庭正序的有力论证。
第一个论点是这种基于年龄的正序唤起了互惠的价值。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就照顾我们,当他们
年老体弱的时候,成年的子女有义务照顾年迈的父母。在西方,成年子女也会照顾父母,但这只能理解
为他们的个人选择。成年子女照顾父母,在西方社会不被视为一种天然的伦理要求。在中国并非如此,
成年子女必须照料体贴他们年老的父母,这一规范通常会通过法律手段得以强化。我们相信中国未来
也将在提供老年护理方面发挥更大的制度作用 。尽管如此,我们有义务赡养父母的想法并不一定必然
②
转化为年迈的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的层秩关系: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或许是,我们也有义务照顾家里的宠
物,但宠物不是我们的主人。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论据来证明这种家庭正序。
第二个论点则是依据从经验中学习的价值。在这一点上,就连动物也是如此:动物群体中的领袖往
往是更为年长、更有经验的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长期致力于学习,以拓宽他们的智力与视野。学习是
③
一个永无止境的积累知识的过程,由于阅读和学习是一个耗时的过程,老年人更有可能有时间阅读和学
习。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年子女需要尊重和格外重视年迈父母的智力判断。但是这个前
提条件其实很脆弱。例如在数学或物理等学科中,最好的智力工作往往是由二三十岁的青年科学家完
成的。如今,年轻人经常需要向年迈的父母(和祖父母)传授现代电子产品的使用方法,这些设备对于日
常生活至关重要。因此,仅这点论据还无法支持基于年龄的家庭正序。
第三个论点有赖于情商的价值 。一般来说,情绪智力——通常是指社交技巧,例如自我意识、自我
④
调节能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经历不同的
角色——例如与工作场所的上司、同事和下属打交道——并加深在特定角色中的经验——具有十年经
验的社区组织者应该比新来参加工作的组织者更有经验。因此,只要我们保持对自我完善的追求和对
社会互动的渴望,就更懂得何以要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事实证明,科学研究也有相似的洞见:“可以肯
定的是,情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Fredda Blanchard-Field 的研究比较了年轻人和老年人对压力
① 值得注意的是,孝爱并不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就应该服从父母的想法。
② 在具有儒家传统的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在新加坡,未得到物质支持的父母可以将成年子女告上法庭,这一法律
在孝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参见http:/eresources. nlb. gov. sg/infopedia/articles/SIP_1614_2009-11-30. html。
/
③ Peter Wohlleben,The Inner Life of Animals,Vancouver/Berkeley:Greystone Books,2017,p. 114.
④ 参见Daniel A. Bell,The China Model,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6,pp. 95-96。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