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51

以年龄为基础的家庭正序:辩护及其限定

                   而不只是慕父亲或者只是慕母亲,而父母爱子女也不只会爱儿子或者仅仅爱女儿。尤其在家庭中不该
                   有这种性别歧视。
                       第五,兄弟姐妹之间基于年龄的正序并非是刻板教条的。值得思考的是,长兄、长姊对于弟弟、妹妹
                   的权威或许取决于年龄差距。例如两姐妹只相差十一个月,年长的一方就很难承载这种权威。但是,如
                   果两兄弟之间有二十岁的差距,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长兄如父”的情况了。
                       第六,需要极度警惕亲子之间的话语里微妙的霸凌 。公共讨论中通常会批判夫妻之间的暴力,称
                                                                     ①
                   之为“家庭暴力”;校园里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称之为“校园暴力”。似乎父母对于孩子的暴力不算家庭
                   暴力,而是大众天然地可以接受的。
                       第七,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了“虐待罪”,指的是“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捆
                   绑、冻饿、限制自由、凌辱人格等方法,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进行摧残迫害,情节恶劣的行为”。虽有法条,
                   但虐待孩子的新闻层出不穷,而那些明明已经违法的家长丝毫不受约束,完全是家庭中僵化的、扭曲的
                   层秩的体现,社会和司法部门应该更积极有效地介入和干预。
                       最后,政府在制定有关孝道的法律时应该慎之又慎。毕竟基于年龄的家庭正序需要满足的条件其
                   实极为复杂,现实中也并不总能满足这些条件。例如,年迈的父母不致力于自我提升,而霸道地干涉成
                   年子女的个人生活;或者年长父母患有精神疾病,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或者父母因为恶言恶行被社
                   会所隔绝、离群索居,旨在拉住子女同归于尽;或者父母有意地不仅不帮助子女还要伤害他们。立法的
                   目的不是要以国家意志强迫公民尽孝,而应开示慈爱与孝爱的伦理内涵,引导公民勉力践履。
                       当我们谈论理念的时候,也会警醒它与现实的差距。受困于时间错乱的现代病的家庭数不胜数,但

                   我们希望至少能够揭示这一病因。豆瓣曾经有一个成员超过十万的小组名为“父母皆祸害”(Anti-Par⁃
                   ents),每个令人窒息的帖子背后都有一个层秩混乱的家庭,而当事人总是那么无解而困苦。成人之道
                   需要伦理关系之中的榜样,父母本身应该成为子女的榜样,但这种层秩关系不必过于僵化。对时间意识
                   的启示和深化更有体会的人就应该承担起榜样的作用,主动地推动层秩关系的健康化。希望这些当年
                   的年轻人能够避免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在养育自己的子女之时,不断去体会“慈意识的时间触击”,
                   与自己的子女共同建构健康的亲子关系。等年迈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子女用一些不同于他们的方式来爱
                   孩子的时候,他们的“慈意识的时间触击”或许也会被重新激发,进而促进成年子女与年迈父母之间慈爱
                   与孝爱的健康关系。
                       在父母和子女都能意识到慈爱与孝爱的界限,在家庭乃至家族的时间之流清晰而畅通的时候,家庭
                   内部的正序就自然地出现了。尽管在事实里,家庭内部不总是具有正序,与层秩有关的问题层出不穷,
                   但这不就是人类伦理生活的真相吗?真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总是充满了缺陷,但不断努力在与他者的
                   伦理关系——首先是家庭关系——理解自身、纠正错误、践行美德,不才是真正地彰显人性光辉么?我
                   们不可以再继续用平等、友爱、称兄道弟这些词汇,去粉饰家庭内部基于自然的年龄差异和辈分区别而
                   天然存在的层秩关系,而是需要正视并在伦理实践中找到纠正的机会。假想的完美与真实的缺陷相比,
                   实在过于诱人。拒绝层秩、批判等级容易,而看清虚假的平等太难,尤其对于天然地处在这种层秩关系
                   下游的人来说。在讨论以年龄为基础的家庭正序之时,我们当然认可父母与子女在尊严上是绝对平等
                   的,但是如果不去正视并且不断纠正家庭内部的层秩,这种平等就很容易遭到亵渎和摧毁。
                       为了追求真正的平等,就需要重建并且维护真实的正序。人类伦理实践的起点总在家庭之中,只有
                   过去与未来的时间之流在当下的家庭之爱中清晰呈现,才能为民族与文化的未来奠定真正的正义基础。

                                                                     【责任编辑:张慕华;责任校对:张慕华,李青果】






                       ①  参见汪沛:《孝顺的尴尬与慈爱的局限》,《中华读书报》,2020年9月30日。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