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2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42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
             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郑玄注曰:“周公摄政致大平,斥大九州之界,制礼成武王之意,封王者之后为
             公,及有功之诸侯。”天子为王,为共主,下辖诸侯。诸侯则下辖卿大夫若干,譬如,晋国六卿中则有韩
                               ①
             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等。这个群体就是中国最早的贵族阶层,他们的爵位等级、文化教育、
             行为举止、服饰娱乐、婚姻家庭、税赋徭役、征伐出讨、养士储才等,都要遵循严格的礼制规范,不可僭越。
             贵族阶层的存在对君王天下治理的稳定、社会良善风气的形成,都能够发挥很好的引领作用,有一种积
             极的示范效应,不可替代。
                 然而,正如钱穆所说:“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
             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于是他家的家宰,也就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分封废除,贵族阶层随
                                                                                    ②
             即烟消云散,风光难再。郡县制强调尊尊,树立并维护最高权威,崇尚武力和权力,所依据的是拳头说了
             算的“丛林法则”,谁有能耐谁就上,谁都可以当皇帝。而君子、好人往往又斗不过小人、流氓,最终则多
             是小人、流氓得胜为王。于是,王朝兴废与更替,总伴有置对方于死地的毁灭性打击,血流成河,生灵涂
             炭,其对社会财富、文明、秩序的破坏性远高于贵族政治时代。具有文化教养、社会担当和自由灵魂的贵
             族精神的消失,无论如何都是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和损失。纵观中国历史的过往里程,“亲亲”的阶段太
             短,“尊尊”的时期太久,而属于个体“人人”的年代却迟迟不来,甚至还看不到任何曙光。贵族精神刚刚
             产生还没发育成熟,就被拦腰截断了,而“官本位”、权力至尊、皇权崇拜却可以横行两千余年而不衰竭,
             则不能不是近五百年中国落后、挨打而不能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伟大贡献的一个重要原因。


                                                      “
                                      五、天子架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当然,分封制的弊端也很明显,柳宗元《封建论》站在反封建的立场上予以历数:“(封建制)历于宣
             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武王
                                                                                                    ③
             建政,周公为了保护王权而大行分封于天下,但谁知诸侯的势力一发而不可收拾,到了周宣王之时,则已
             经超越于天子掌控的能力所及。周宣王为革除父王暴政的影响,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致
             力于恢复文、武、成、康时期的政策,整肃朝纲,征战荆楚、西戎、淮夷,缓和不安定局面,纵然他有中兴周
             室之功,能够让诸侯又重新来朝,但也还不能决定鲁国之君的接班人。至周幽王、周厉王把王室东迁洛
             都之后,竟然把自己安排在与诸侯同等、并列的地位上,“威分于陪臣之邦”。东周之后,诸侯的力量更不
             可遏制,僭越、非礼之事屡屡发生,向周天子询问传国九鼎的轻重,用箭头射伤天子的肩膀,讨伐天子大
             臣凡伯,逼迫天子杀死大夫苌弘。天下秩序紊乱不堪,诸侯再也不把天子当天子看待了,“君君之心”已
             经荡然无存。
                 时间一久,血缘关系也是靠不住的,隔代嬗衍,感情必然有所淡化与蜕化。政治统御的基础如果仅
             仅建立在心理情感之上,则也不行。分封之初的那种浓郁的亲亲之恩到了西周后期,就已经变得稀疏而
             单薄,血脉之力已经悬于一线,所以柳宗元称:“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周朝之真
                                                                                                ④
             正灭亡并不在嬴政手中,而应该更早,在它被诸侯架空的时代就已经开始,甚至分封制度一施行就决定
             它的必然崩溃。这显然是马后炮式的教训总结,分封制本身在最初也有它的历史正当性。至于发展到
             后来出现了问题,后世君王不能及时修改完善乃至改弦易辙而导致灭顶之灾祸,则应该是另一回事,错
             在人之懒政,不能做出适当变更与改革,而不在这种制度本身。诸侯国藐视周天子,经常有意无意地不


                 ① 《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321—1322页。
                 ②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5页。
                 ③④   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集》,第71,71页。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