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7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37
“亲亲”而“分封”:天下共主”之成败
“
二、“褒有德”,尊勤劳”
“
分封建侯的真正成熟则在有周一代,它以一种体制化、规范化的方式呈现于世,由此所滥觞的宗法
传统,彪炳于史,影响深远。柳宗元说:“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
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建政之后,周王瓜分国土,豆剖疆域,建立五等勋爵
①
官僚体系,使诸侯分布于天下,守卫天子,屏护京师,形成众星捧月之势,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分封制度
进一步获得加强和完善,而几乎达到了顶峰的状态。其所封诸侯的地理范围,王国维说:“开国之初,建
兄弟之国十五,姬姓之国四十,大抵在邦畿之外 ,后王之子弟,亦皆使食畿内之邑。”周王分封种类繁多
②
而密,涉及面广大,宋人李昉《太平御览·封建部》引《周礼》《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等古籍文献,而列
出:“异姓王封”“公封”“伯封”“子封”“男封”“同姓封”“外戚封”“以公相封”“功臣封”“讨乱定策封”“奉使
封”“尊贤继绝封”“死王事子孙封”“异域降封”“杂恩泽风”“杂名号封”“宦者封”“逊让封”“诛贬封”等专
目 。任何一种名头,都有自己的理由,尽显天子亲亲之恩的浩荡与博大,其虽非全部在周,却也大多起
③
源于周。
据司马迁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称,周王分封王侯遵循了两大原则:一是“褒有德”,二是“尊勤
劳”,主要考虑本姓血缘亲属,兼顾有战功业绩的异姓。王取天下之后,坐定江山,享用胜利果实,本族人
可以有份,外姓人间或也能分得一杯羹。“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所以后人有“五等之封”“九州之
伯”以“夹辅周室”之说 。分别封伯禽、康叔于鲁国、卫国,各占地方圆四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
④
分封既是天子表达“亲亲”感情的道德需要,博施恩泽于至亲,又是天子巩固政权的现实需要,促进地方
开发与社会稳定。“亲亲之义”可以借助于分封制度而获得充实和丰满,分封制度也可以借助于“亲亲”的
外衣而表现得更具有温情厚谊。异姓的分封,“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则以示对功臣的尊重。“武王、成、
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周王所封异姓王绝对数量尽管还
⑤
超过了周人同姓,但其所占面积却未必很大,否则便又会对周人新兴政权构成严重威胁。
武王灭商之后,周室经过文王,特别是在周公摄政期间,大规模地把土地、人口分赏王室子弟和异姓
功臣。这样做,在当时则可能是迫于巩固克殷胜利果实、稳定周人政权的现实需要。柳宗元说,当时“归
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这么多诸侯跟随周王打仗,帮助对付强殷王朝,浴血奋战,万
⑥
死不辞,现在取得胜利了,是不可以不赏赐以土地和人口的,否则他们就会立马翻脸而败坏新政。周王
定都镐京,它的地理位置显然偏于西北,其实很不利于统治幅员辽阔的东方疆土,也不利于管控和监督
前殷遗民。武王分封,除了同宗、功臣,还有尧、舜、禹及商汤的旧族、后裔。封姜太公于齐,封周公于鲁,
封邵康公于燕……“武庚叛乱”事件发生后,周公把殷商遗民这类比较危险的群体拆散到各地去,以瓦解
并削弱他们的力量。同时也征服了许多小国,把嫡系姬姓贵族可靠的成员,如文王、武王、周公兄弟的后
人分封到各地,以图为周室建立有益的拱卫屏藩。这样不仅巩固了政权统治,更扩大了周朝的势力影
①⑥ 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70—71,74页。
②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第十,第466页。
③ 参阅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5—76页。
④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 260《封建考二·周封建之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610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2008
年,第210页。
⑤ 司马迁:《史记》卷17,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147页。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