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8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3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响 。《荀子·儒效》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封爵的对象显然以同宗为主。
                                                                             ②
               ①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
             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③
             当时受封的大多数都是文王、武王的昭穆兄弟,或子孙后裔,肥水不外流,旁姓人家还得立下过战功才
             行。“封建亲戚”的哲学基础就在于对血缘关系的绝对信任,亲亲至上,希图借助于宗法的力量而切实维
             护王权在天下范围内的核心利益,打虎还是亲兄弟,上阵莫过父子兵。相比于非血缘纽带,毕竟“以亲屏

             周”才最为可靠,无疑是周王统治所离不开的有效力量。故周天子的分封,又可区别为“内服”“外服”两
             大板块。内服,为周王直接领导和统治;而外服,则由各路诸侯分别管辖。“世袭的继承与反复原理贯穿
             了外、内服,支撑起整个周王朝权力结构。”血缘与非血缘的差别往往成为天子与不同诸侯亲疏、远近关
                                                   ④
             系的决定依据。
                 按照周王所实行的“分封制”,天子既然把天下疆域的土地都划分给大小诸侯而加以经营和管理了,
             那么,天子手中到底还剩下些什么权力呢?天下还能不能形成一个中央权威或王权核心呢?周王的势
             力会不会被削弱而蒙受损失呢?《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所说的“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种充满诗
             情画意的浪漫表达方式,似是而非,很容易让人误会,以为周天子的王权无限而威满天下。但事实上周
             天子的能势已经被掏空,周王是所有诸侯的共主而已,政不己出,大权旁落,而只具有象征性、标志性的
             王者意义。共主,往往产生于人类文明早先阶段,当在原始国家尚未形成之时,必须是有功、有德、有影
             响力的人才行,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各个部落所共同推举和接纳的“盟主”,但又不同于春秋时代的“诸
             侯长”。王者所建立的、未必真正统一的中央政权,但必须被各个分封王国、诸侯国所共同承认,类似于
                  ⑤
             后来的“宗主国”。王国维指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政治等级与秩序最初还没有真
             正形成。“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即便到周初,可能还是这么一个状
                                                                        ⑥
             况。不可以用后世大一统的思维去理解封建制,周天子的地位、作用与权力皆不可比拟于秦汉之后的皇
             帝。易中天也曾说过:“夏,就是部落国家的时代;商,就是部落国家联盟的时代;周,就是国家联盟的时
             代;秦汉以后,则进入统一国家时代。”因为周王的这种盟主事实上并不拥有完整的天下疆土的统治权,
                                              ⑦

                 ①  条件比较优越的中原地区,一般都是姬姓嫡系的封国,多为文王、武王、周公之子。异姓诸侯王分封到中原地
             区,或是为了安抚前殷贵族,如宋国;或是为了监视宋国,如杞、葛、鄢、许、陈国;或是为了感恩亲戚,如挚、畴国;或是为了
             安抚朝廷重臣,如武王的司寇苏忿生的苏国。见杨宽:《西周史》,第389页。
                 ②  参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整理:《荀子集解》,第115页。
                 ③ 《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817页。
                 ④ [日]松井嘉德著,刁小龙译:《周的国制——以封建制与官制为中心》,见[日]佐竹靖彦主编:《殷周秦汉史学的
             基本问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8页。
                 ⑤  据劳干的研究,大约从商代开始,中国的共主已经称王,不过,王在当时的地位究竟如何,与当时的“诸侯”究竟
             是什么关系,现在尚不能做出明确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则是,“到了周代,王的地位总算比较清楚。王已经成为封建国
             家中的正式领袖,王在许多封建国家之中,的确有他的固定的法律地位”。但到了春秋时代,边远的楚国、吴国、越国都曾
             经称王。战国时代,中原的大国也都先后称王了,这就使得王不再是全国共主的称号。参见劳干:《汉代政治组织的特质
             及其功能》,《汉代政治论文集》,台北:艺文印书馆,1976年,第 1243页。诸侯国使用“王”的称谓,无疑是对周礼的一种僭
             越,属于破格行为。
                 ⑥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第十,第466—467页。
                 ⑦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26 页。至于夏朝之前
             的远古时代,易中天则说:“传说中的女娲,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时代;伏羲,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的时代;炎、黄,就是部落
             的时代;尧、舜、禹,就是部落联盟的时代。”将中国历史分为八个阶段: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部落、部落联盟、部
             落国家、部落国家联盟、国家联盟、统一国家。这种划分适合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值得向全社会、公共话语系统推广和
             普及。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