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30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家”代表熟悉空间的原点。它既表达地理空间的接近,也表达情感空间的亲近。段义孚指出,“家
             是一个亲切的地方”。这种亲切既是地理空间的熟悉感,也是心理空间的亲切感。家首先是一处熟悉
                               ①
             的居所,一个熟悉的地方。这个居所和地方能够唤醒许多熟悉的记忆,即便无法直接触摸。因此,家不
             仅是房屋和居所,还是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也是“家”与“房屋”的不同之
             处 。不然,“家”仍不成其为完整意义上的“家”。这种亲切感,其实就是熟悉感的另一种表达。人不断
               ②
             进入“异乡”并结识陌生人,在异乡思念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亲人,怀想亲切的空间和亲切的情感。没有
             不断变化莫测的异乡疏离感,就没有永恒稳定的家乡亲切感。所以,“家”不仅是生活空间意义上的身体
             居所,而且是心理空间意义上的亲切居所。
                 家是一种心理依归之处,家在传统上还是宗教意义上的中心。“家”成为每一个家人和族人的归属
             地、亲人的联络点。在分析古代城邦的时候,库朗热指出,对亲人的爱和对外人的敌意是地方性宗教的
             共同特征。各家都有代表祖先护佑其家庭的“圣火”。祭坛或者炉火象征着家的稳定性,家庭成员聚集
             在祭坛或炉火周围 。“家”是家庭成员的生活中心,家乡则是世界的中心。段义孚指出,人倾向于认为
                              ③
            “自己的故乡是世界的中心”,而且认为这个中心位置“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这种倾向把家看作宇宙
             结构的焦点。段义孚也把这种中心位置称为“天文学上确定的空间系统的中心”。这种天文学空间中
                                                                                    ”
                                                                                     ④
             心性可以延伸至祖国甚至地球。我们也的确经常将地球称为人类生活的家园。因此,有科学家呼吁,我
             们要像对待“我们的家庭和部族”那样,强烈地“热爱和尊重地球”,因为“没有一个健康的地球作为我们
             的家园,我们就无法生存”。总而言之,就其作为居所而言,“家”是一个集地理、情感与宗教意义于一身
                                    ⑤
             的特别生命空间。
                 其次,家是一种关系,一种人为的特别社会关系。共同居住在“家”这个空间里的人,通常叫作家人。
             在段义孚那里,“家”的熟悉性、亲近性和中心性,归根结底是着眼于空间和人文地理意义。费孝通从社
             会学的角度则对“家”作了颇为不同的描述。他关于家的讨论,也可以概括为三点:伸缩性、制度性、绵延
             性。在这三个方面,由于《乡土中国》中关于差序格局的说法广受关注,“家”的伸缩性受到较多关注,制
             度性和绵延性则相对较少受到关注。如果结合同年出版的《生育制度》来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比较充
             分地注意到其讨论“家”的这三个方面。
                 费孝通将“家”看作中国乡土社会之可伸缩的基本社群 。这个基本社群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差序
                                                                  ⑥
             格局的一个缩影。在这一点上,杨联陞也曾强调,中国人的社会关系“以家庭为基础”,家族系统是中国
             社会的“基本单位”。费孝通从差序格局的视角强调了“家”的范围可大可小,具有很强的伸缩性。通过
                              ⑦
                                                               “
                                                                                   “
             日常语言,他分析了这种伸缩性:“家里的”指自己的太太;家门”包含伯叔侄子;自家人”则可以包罗任
             何属于自己圈子的人物。具体而言,家的伸缩性主要通过“自家人”这个说法得到阐述:“自家人的范围
             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这个可伸缩范围也意味着乡土社会同心圆差
                                                                ⑧
             序格局的可伸缩范围。
                 在费孝通那里,家是一种人为制度而不是一个自然产物。在段义孚的描述中,一个单身成年人在广
             泛意义上也可以有一个家,这个家就是熟悉的居所,是心理栖息地,是他自己生活的神圣中心。从人文



                 ①④   段义孚著,王志标译:《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第117,122页。
                 ② [英]朱迪丝·弗兰德斯著,珍栎译:《家的起源:西方居所五百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 年,
             第3页。
                 ③ [法]库朗热著,谭立铸等译:《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5—27页。关于炉灶与“家”的词源关系和法律意义,参[英]朱迪丝·弗兰德斯著,珍栎译:《家的起源:西方居所五
             百年》,第50、173页。
                 ⑤ [英]詹姆斯·拉伍洛克著,肖显静、范祥东译:《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2000 年英文版前言”,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19年,第3页。
                 ⑥⑧   费孝通:《乡土中国》,第48,27—28页。
                 ⑦  杨联陞:《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北京:中华书局,2016 年,第 55、78 页;同参氏著《东汉的豪族》,北
             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81、200页。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