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27
如何理解儒“家”的当代复兴?
兴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其各种著作的显要主题,并陆续出版“儒家哲学系列”,但也始终坚持运用现象学思
想方法 。主张复兴儒家传统的人士不在少数,张祥龙的特色在于突出“亲子之爱”为儒家思想的根本。
①
从影响效应上看,他关于建立“儒家文化特区或保护区”的提法独树一帜。从研究方法上看,他采取了一
种比较的方法,经常会将中国传统的圆融“热思”与西方传统的概念“冷思”进行对比 。这种比较强调了
②
差异,但也没有完全忽视共性。这种共性在张祥龙那里主要表现在儒家思想与现象学思想的相互印证
之中。从思想理论上看,强调“亲子之爱”作为儒家思想的根本,最能体现其阐释和复兴儒家的个人特
色。《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2001)开始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后贯穿于其儒家哲学系列著作,在《复见
天地心》之中得到重申,在《家与孝》(2017)中得以总结 。
③
张祥龙所强调的“亲子之爱”可以概括为三重意思。从严格意义上说,亲子之爱是父母对子女的自
然之爱。这是最基础的、单向度的爱。从宽泛意义上说,由亲子关系所维系和表达的“亲爱”实际上包含
了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爱。这是一种上下传达和回应互通的爱。从延伸意义上说,是
儒家的“亲爱”流溢到家庭成员和家族亲戚之间的亲情 。与所有其他思想相比,强调“亲爱”作为儒家传
④
统的独特性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最能体现其在当代复兴儒学传统潮流中的独特思路。他把亲
子关系看作“一切伦理关系的源头”,也把珍视“亲爱”看作儒家传统有别于其他思想传统的独特思想特
色 。希腊哲学主张理念之爱,基督教传统强调上帝之爱,现代西方传统强调博爱他人。儒家传统与这
⑤
些传统都不一样,其根本就在于把亲子之爱和家庭关系看作人间生活的根本和源头。他将此概括为儒
家思想的“人间生活化和亲子源头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他认为康有为复兴儒家的当代道路显得十分
⑥
可疑,因为康有为大同思路最为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其“毁灭家族”。他据此认为,康有为实际上是现代墨
家传人,而绝非儒家传人,其思路实际上是“反儒家”。
⑦
重视亲子关系或血缘家庭,在张祥龙看来,不仅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特色,而且也正是儒家传统的“弱
点”所在。一方面,它之所以为弱点,首先是因为从理论上讲,如果家庭和亲子关系在根本上受到损伤,
那么儒家传统本身也就没有立足之地 ;其次,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西方文化的扩张和全球化过程中,儒
⑧
家的“轰然垮掉”确实显示了其“相当脆弱”的方面 ;最后,从言说上来讲,儒家既以亲子关系为根本,故
⑨
经常为人诟病,因为这种精神不符合西方现代的政治理论与现代国家的构建思路 。根据张祥龙的形
⑩
容,这种脆弱性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绿色文化”或曰“植物型文化”面对西方的“猎人的、攫夺型的文化”
的弱势 。另一方面,儒家的这种“弱”点又恰恰是其优点,因为亲子之爱是“柔化”和“非功利化”人类生
活的源头,是“世界上最柔的;它一定反对一切无心肝的普遍化、现成化、有条有理化” 。这个说法透露
了以柔克刚的思想,也蕴含了张祥龙关于两种言说方式的态度:一种是概念式表达观念对象的言说方
式,另一种则是诗意地言说。他认为,孔夫子开启的中国文化传统充满了诗意言说,而且这种言说是音
乐性的、亲子式的 。与此对应,西方两千多年的核心思想是“观念化的、求确定性的思想”,所以一直
是暗哑“失声”的,直至叔本华 。这个对比也表明了他批评西方思想传统的一个要点所在。
亲子之爱和家族亲情的本源性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特质。但是张祥龙强调,这种思想并不仅仅
① 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北京:团结出版
社,2003年;《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
与哲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先秦儒家哲学九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拒秦兴汉和应
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复见天地心:儒家再临的蕴意与道路》,
2014年。
② 张祥龙:《复见天地心》,第44—61页。
③ 张祥龙:《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④⑤⑧⑩ 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第265,188—190,191,192,112页。
⑥ 张祥龙:《复见天地心》,第18、25页;《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第191页。
⑦ 张祥龙:《复见天地心》,序言第12—14页。
⑨ 张祥龙:《先秦儒家哲学九讲》,第2页。
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第196、261,101—103、117、165页。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