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12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源上说,如他自己所言,自小就受到《大日本外史》的启发,树立了强烈的国体观念与尊王思想,而对《论
             语》等儒家经典的挚爱则强化了他的忠君、仁爱观念。此外,可能还与他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有关。早
             在来华之前,他就读到法国人路易斯·博洛尔的《政治罪恶论》的英文版 ,并据此翻译出版了日文版 。
                                                                                                       ②
                                                                             ①
            《政治罪恶论》是著者反思法国大革命和西方政治的一本政论性著作,全书共 11 章,首章即批评马基雅
             维利主义及其对西方政治产生的负面影响,接下来通过回顾从古代希腊至近代各国的历史,列举政治活
             动中的种种罪恶表现及腐败现象,倡导政治生活要回归宗教道德。此书的观点与儒家政治思想强调道
             德教化与礼乐秩序非常合拍,而松平康国在读到此书之前已经浸润神道观念和儒家学说已久,因而对此
             产生共鸣并据此看待法国大革命和思考眼前的中国革命及其可能的走向,似亦不足为奇。


                                                       余     论


                 历史往往由胜者书写,那些与胜者关系疏远的人物通常因时势转移而被冷落乃至遗忘,松平康国大
             概就属于这样的人物。他出身于没落的幕臣之家,与日本的一些汉学遗老和来华浪人往来较多,与中国
             的革命派和立宪派则似无瓜葛,也不慊于袁世凯,只对张之洞表示赞赏。他虽两度受聘于清朝地方政
             府,但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恐怕也相当有限。因此,我们在有关清末历史的文献记载和研究著述中甚
             少看到他的踪影。
                 进入大正、昭和时代,松平康国与川岛浪速等支持以肃亲王为首的清朝皇室复辟势力,致力于推动
            “满蒙独立运动”。1916 年3月,大隈重信内阁制定了《对于支那目下时局帝国应执政策》,支持日本民
             间人士的倒袁活动。大仓喜八郎、川岛浪速等闻声响应,兴风作浪。6月6日,袁世凯突然死去,松平康
             国与大竹贯一、中岛气峥、五百木良三随即密谏大隈政府,主张趁机采取断然措施,援助宗社党进行满清
             帝制复辟活动 。同年 8 月郑家屯事件发生后,正在汤本养疴的松平康国特地致函大隈重信,建议为根
                          ③
             绝此类“凶状”事件的频繁发生,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所谓根本解决就是要让满蒙独立 。此外,在他
                                                                                             ④
             的诗集中还留下了不少与川岛浪速、升允、肃亲王交往的记录,如《远暧山庄小集赠升吉甫》,诗中写道:
            “亡国遗臣渡海瀛,孤忠琐尾不胜情。千林绿树鹃啼血,听做秦廷一哭声。”另如《送风外之满洲》《肃亲王
             诞辰赋呈》《挽肃亲王》等。
                 松平康国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轨迹绝非个别现象,其中蕴含着近代日本汉学家特别是那些出身于失
             势的幕府旧臣家庭的汉学家们的某些共性。主编《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的小岛晋治在为该丛书撰
             写的序言中对此现象有所归纳,他说在那个时代,“许多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文化仍怀有敬意,而对现实
             的中国和中国人的蔑视意识却不断加深。这样的时代风气,也反映在本书所收录的众多旅行记中”。
                                                                                                       ⑤
             由具体而一般,发掘这些共性及其深层逻辑,当有助于深入理解近代日本对华侵略的思想底色。

                                                               【责任编辑:赵洪艳;责任校对:赵洪艳,周吉梅】








                 ①  Louis Joseph Cyrille Proal,Political Crime,London,T. Fisher Unwin & New York,D. Appleton & Co. 1898.
                 ②  ルイ・プロール著『政治罪悪論』,東京専門学校出版部,1901年12月。
                 ③ 「覚書」,ACAR(アシ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3030272400 支那政見雑纂 第二巻(1-1-2-77_002),日本外務
                           J
             省外交史料館。
                 ④ 『松 平 康 国 書 翰 :大 隈 重 信 宛』[書 写 資 料]、大 正 5 年 8 月 18 日 ,早 稲 田 大 学 中 央 図 書 館 藏 ,请 求 记
             号:イ14 B0261 0008。
                 ⑤  关于明治时代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日本人普遍蔑视中国的背景因素的分析,可参见吕顺长《日本人眼里的中国国
             民性》(「日本人から見た中国人の国民性-明治後半期の中国旅行記を中心に-」,『四天王寺大学紀要』第 49 号,2010 年 3
             月)以及氏著《清末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364—389页。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