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03
日本汉学家松平康国的对华认识及其政治倾向
1905 年又受聘为张之洞的“政治法律幕僚”。1907 年归国,任早稻田大学教授会议员(后改称教授)。
1911年因辛亥革命爆发与犬养毅同往中国观察事态变化。1924年4月,大东文化学院创立,受聘为特任
教授,至 1926年 4月解任。1943年 3月,从早稻田大学退休。生平著述丰富,主要有《世界近世史》《英国
史》《英国宪法史》《史记讲义》《左史讲义》《支那 文学史谈》《天行文钞》《天行诗钞》等 。
①
②
以上为松平康国的大致生平经历,而既往的研究所呈现的只是其中的一些片段,对于他的来华经历
和中国认识还缺乏整体的论述,在史料运用方面也有待扩展。本文主要依据日本外交史料馆、早稻田大
学、一桥大学所藏的相关史料,并结合张之洞档案等中方资料,重点论述他的中国认识及其对华政治倾
向 。希望通过更多类似的个案研究,进而探讨像松平康国这类汉学家的中国观的形成机理,为理解近
③
代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思想逻辑提供一些有益的认识。
一、来华之前的思想特征与中国认识
松平康国于 1863 年出生于长崎,父亲大久保忠恕是小田原藩主,时任长崎奉行。松平 3 岁时,由父
亲教读三字经。7岁时习“四书”素读 ,同年,出嗣东京的异姓旗本松平家。到东京后,先从四五位先生
④
习“五经”素读,听《十八史略》《日本外史》《文章轨范》等讲义。15岁时入隄静斋门下。十八九岁时入三
岛中洲的二松学舍,同时从游于隄静斋和三岛中洲,其间在斯文学会听了鹫津毅堂、广濑青村、森春涛诸
先生的讲义,还在大学预备门和外国语学校学习过清语和英文。1885 年赴美留学,入密歇根大学(Uni⁃
versity of Michigan)习政治、法律,得法学士 。
⑤
松平康国师从隄静斋和三岛中洲,虽习经书,但这两位老师都以文章家名世,因此他对经学少有研
究兴趣,直到 36岁从游谷口蓝田时才对经学有所倾心 。松平康国自谓其学问的知识来源是清晰的,而
⑥
在思想精神方面所受经典之影响虽多,脉络却不甚分明,惟少时读过的《和汉阴鸷录》使他终生不失不忍
① “支那”一词是近代日本人称呼中国的普遍用词,因为带有一种轻侮中国的语气,很多中国人对此感到不适和厌
恶。中华民国政府因此曾向日本当局提出正式抗议,要求停止使用该词,但直到日本战败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日本官方和民间才渐次放弃使用,改称“中国”。尽管如此,一些日本右翼分子仍时不时地以此来称呼中国,对此需要
警惕。为了呈现历史事实和文献原貌,本文对于引用文献史料中出现的“支那”一词一般不作更改,此点尚祈读者明鉴。
② 据松平康国的门生河住玄编的《天行先生略年谱》(河住玄編『天行先生遺稿』,宇都宮市:梅窓書屋,980年,第4—
1
6頁);另参神田喜一郎編『明治漢詩文集』,東京:筑摩書房,1983年,第429頁。
③ 关于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已有很多从各种不同角度切入的研究成果。日本学者鹿野政直、竹内好、田中正
俊等在上个世纪 60年代就开始讨论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此后不断有针对具体的人物或团体的个案研究以及较为概括
的类型分析和本质论述,如野村浩一的《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近代日本の中国認識:アジアへの航跡』,東京:研文出版,
1981年)、金山泰志的《明治时期日本民众的中国观》(『明治期日本における民衆の中国観:教科書·雑誌·地方新聞·講談·演
劇に注目して』,東京:芙蓉書房出版,2014年)、狭间直树的《日本早期的亚洲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冈本
隆司的《近代日本的中国观》(『近代日本の中国観:石橋湛山·内藤湖南から谷川道雄まで』,東京:講談社,2018 年)。中国
学者的研究主要有杨栋梁主编的 6 卷本《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年),尤其是其中刘岳兵
所著的第3卷(1840—1895)对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日本人中国观的几种主要类型以及若干个案做了
深入的研究。专就汉学家的中国观进行论述的也有不少,成果主要有钱婉约关于内藤湖南、吉川幸次郎的相关研究,以
及陶德民的《明治的汉学者与中国》(『明治の漢学者と中国―安繹·天囚·湖南の外交論策』,大阪:関西大学出版部,2007
年),但尚未发现有关松平康国的研究。
④ “素读”译自日语词『素読』,是日本人教习汉文的一种传统方式,即不考虑汉文典籍的意思,只朗读表面的文字。
⑤ 见『早稲田大学規則一覧(早稲田学報臨時増刊第八十七号)』,第70頁。
⑥ 「谷口藍田先生八十壽序」,松平康国『天行文鈔』卷 1,松平先生古稀紀念文集出版掛,東京:1933 年,第 32—
33頁。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