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5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不要做只说不动的罗亭式人物,而要做生活的诗人,即:立即去华北,投入日本军队共建所谓的“大东亚
             共荣圈”才是正确的选择,才是生活的诗人。所谓爱情可以在温室中培育,但不能在温室中长大,人不能
             只是温室中的花草,而应到华北去才能长大,就是作者所要表达与宣扬的主题。这样的作品虽是日本侵
             略者及其“伪满洲国”所期望的“发荣”之作,但它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汉奸作品,一部散发着浓厚的卖国
             气息的剧毒品。《挣扎》看似一部爱情小说,其主题也与征文旨意相近——写家庭社会“诸色值”,但现在
             只需要工作不需要恋爱的荒谬论断,暴露出作者骨子里谄媚的浅薄主题。所谓“挣扎”就是主人公在情
             感与理智之间的挣扎:要爱情还是要工作,这是一个摆在现实面前的两难选择。但是,这二者并不是一
             个截然的对立面,作者简单地将工作与情感置于对立的两面,特别是将其之所以要努力工作的原因归结
             在为新生的“伪满洲国”时,主题的概念化和作者的媚态与丑陋就暴露无遗了,更何况作品并没有传递出
             二者非此不可、必择其一的必然逻辑与精神挣扎的意义与价值。只不过与《生之温室》相比,《挣扎》表现
             得不是那么直接,那么露骨,而是比较隐蔽,比较隐晦罢了,但二者的寓意是殊途同归的。
                 再看姜灵非的《新土地》。这部获二等奖的作品与金音之作可谓异曲同工。小说写清光绪十四年

            (1888),自耕农李才因天大旱与蝗灾而颗粒无收,高利贷借来的钱又因治伤而花光。此时,四乡的强盗
             趁机蜂起,打家劫舍成为平常,李才被钱府雇去做更夫。在钱府,他与同来的张大龙一起抓了一个小偷,
             关系便格外亲近一些。由于张大龙常说关东如何如何好,受其鼓动,李才终于在春天来临之际,带着全
             家闯关东,在奉天的夏家营安顿了下来。五年后,李才成为当地的小财主,可甲午战争时自己家又不幸
             成为被抢的对象。但日本军队进驻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由于自己识字少,在看日俄战争中日军所张
             贴的布告时受到羞辱,遂决定让儿子福子读书。在学堂,福子被先生改名为李福春。不久,妻子因积劳
             成疾病逝,但李才很快又找了一个女人进来,还带了一个 10 岁的儿子,这让李福春与继母的关系非常
             僵。一天,继母鼓动李才让福春辍学种地,福春一气之下逃了出去并在外面四处打临工谋生。这时,义
             和团运动兴起,同租房的赵四鼓动福春一起趁火打劫,他在犹豫中跟着做了一次望风。但很快,政府开
             始镇压义和团,赵四被抓,而抓他的人正是张大龙。由于赵四供出李福春也参与了抢劫,张大龙念其旧
             情,让福春回去躲风头,并将他送上了火车。福春回到家后父亲并不相认,他只好去了教书先生家。由
             于读书期间福春与先生的女儿朱凤英相好,而此时老先生已经去世,他便与凤英成了亲。随后他又与凤
             英一起回到了奉天。在张大龙的帮助下,他靠做点小生意过上了富裕生活,养了一儿一女,父亲李才这
             才承认了他们的婚姻。儿子李明长大后考上了官费去美国学习农学,出国前他的妻子桂芳已经有了身
             孕。但李明在留学期间,结识了同来留学的赵淑敏,两人产生了感情。毕业回来后当了科长的李明提出
             离婚,并将赵淑敏带回家中见了妻子。桂芳在无望下服农药自杀。赵觉得不能做牺牲她人幸福的事,于
             是回到吉林与另一个爱她的人韩启明结婚。李明便转而与吕秋霞结婚。“九一八事变”后,李明决定去农
             村干一番事业,将自己的所学发挥出来。他在北边低价买了一大片土地,带上招来的十几个孤儿和两个
             工匠,来到了他们的新土地。他带领他们以科学的方式大干起来,虽然秋霞不愿意一直住在农村而回到
             了奉天,但李明在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后,坚决地留在了这块新土地上。
                 粗眼一看,这是一部表现底层农民在天灾与高利贷及黑暗社会中生活艰难,不得不闯关东以求生存
             的奋斗故事,但实际上是一部替日本帝国主义涂脂抹粉、为“伪满洲国”树碑立传的宣传品。作者站在日
             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的立场上,美化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径,不仅为他们辩护,还替他们宣传。作品
             中,凡写到日本人的行径——无论是甲午海战、日俄战争,还是“九一八事变”,都以日本人的口径传达、
             呈现,媚味十足。而所谓“新土地”正是“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的土地,将李明他们重返于此谓为
            “新”,其寓意不言自明。也因此,小说部分章节的情节因需传递概念化的主题而有明显的斧凿痕迹。尽
             管小说的局部书写确有感人之处,例如写李才一家人在山东辛苦劳作的生活,桂芳无助而悲哀自杀等,
             但这并不能否认这部作品在主题立意上浓烈的殖民意味。
                 最后看李光月的《光阴》与青榆的《冷香槟》。《光阴》写董二爷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分别是董家驹、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