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56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征成文,并在随后创作发表并出版了一批长篇小说,如王则的《昼与夜》(《大同报》1939 年 3 月 11 日—6
月 2 日,有间断)、爵青的《麦》 、金音的《生之温室》(《大同报》1940 年 4 月 25 日—6 月 30 日,有间断)、李
①
光月的《光阴》(《大同报》1940年 11月 3日—1941年 5月 11日,有间断)、小松的《无花的蔷薇》(长春满日
文化协会1940年1月15日初版)、古梯的《挣扎》(《新满洲》1941年1月1日—6月1日第3卷第1—6 期。)、
青榆的《冷香槟》(《新满洲》1941年1月1日—7月1日第3卷第1—7期)、田军的《沃土》(长春满日文化协
会1941年10月25日初版)、小松的《北归》(长春艺文志事务会1941年3月16日初版)、王秋萤的《河流的
底层》(大连实业洋行印刷部 1942年 5月 5日初版)、爵青的《黄金的窄门》(《泰东日报》1943年 4月 1日—
8月 20日,有间断)、山丁的《绿色的谷》(长春文化社 1943年 3月 15日初版)、疑迟的《同心结》(艺文书房
1943年 12月 20日初版)和姜灵非的《新土地》(长春开明图书公司 1944年 7月 25日初版),等等,共约 25
部 ,使东北沦陷区的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所谓的“发荣”之象。但其实,这只是他们回光返照的一瞥。
②
随着“伪满洲国”的覆灭,他们无耻与可悲的“滋长”之途走到了尽头。
一、《大同报》与《新满洲》的长篇小说征文与“发荣”之象
“伪满洲国”成立后,溥仪改长春为“新京”,年号“大同”。1932 年 3 月 15 日,《大同报》即在长春创
刊。由于《大同报》是“伪满洲国”的国务院政府机关报,极具官方色彩,在东北沦陷区自然有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为改变多年来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一片荒芜的尴尬局面,1939 年 9 月 2 日,《大同报》“以综合
的总力共同建设满洲文学”为名,刊发“本报悬赏征求长篇小说”启事:
方今在建设途上的满洲文学,举国正以综合的总力,坚实的朝此固定方向迈进期中,本报始终
愿以中央新闻的立场,竭尽所有的力量,推动助长此极可欣庆的蓬勃文运,使之更加速的展开,健壮
的成长,深信不久的未来,新兴国的文学,不难跃入世界文学舞台。
本报基于这样的旨意,拟对于发荣滋长中的长篇小说更进一步的培养、鼓励,特依下列的规定,
广向国内征求长篇创作,希望各地作家,挥动热情,一致协力,实为深幸。 ③
征文要求文体长度在十万字左右,题材可以不限,“爱情的也好,社会的也好,总须不违背时代,具有
中心意识(限于创作)”。
④
1940年3月1日,《大同报》发表《本报征求长篇小说揭晓》启事:
本报前于去岁悬赏征求长篇小说,深蒙各地作家热诚协力,迄于延长后的截止期共收到卅余
篇,均属精心杰构,具见长篇创作已逐渐走向发荣滋长途上,洵为至可欣喜之现象,嗣由本报及关系
方面合组审查委员会,经数次慎重审查结果,遂决定选取三篇,等级虽有不同,作者努力精神,均弥
足钦佩,且各具有中心意识,于时代及人生有正确理解,想于发表后,定能唤起国人最大之注意,而
博得最大之彩声也。谨请爱护满洲文艺诸人士,赐予严正批评,尤为厚望。
一等一篇:
《生之温室》(金音);
二等一篇:
《新土地》(姜灵非);
① 《新青年》1939年1月1日—3月1日通卷第83—85号(未完),又见1940年6月《艺文志》第3辑。
② 其他如:陈蕉影的《新旧时代》,《新满洲》1939 年第 1 卷第 1—12 期;绿波的《清明时节》,《新满洲》1939 年第 1 卷
第 7 期—1940 年第 2 卷第 4 期;李季疯的《婚姻之路》,《新满洲》1940 年第 2 卷第 1—8 期;翠羽的《童心》,《新满洲》1940 年
第 2卷第 2—10期;季疯的《夜》,《新满洲》1941年第 3卷第 1—9期;金音的《明珠梦》,《新满洲》1943年第 5卷第 2期—第 6
卷第5期(有间断),等。其中一些作品虽标为长篇小说,但实际文体长度不足,如山丁的《芽月》等。
③④ 《本报悬赏征求长篇小说》,《大同报》1939年9月2日第6版。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