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55
2021 年第 3 期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 3 2021
第 61 卷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Vol. 61
(总 291 期) (SOCIAL SCIENCE EDITION) General No. 291
“发荣”之象与“滋长”之意 *
——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论
陈 思 广
摘 要:得益于《大同报》与《新满洲》的长篇小说征文而有所谓“发荣”的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定型于征
文所倡导的中心意识及获奖作品的导向意义,其“滋长”之意亦运行在日本及“伪满洲国”所限定的文学轨道
上,只有极少数作品与之保持距离,这使得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大多具有浓烈的殖民意味。只有极少数作品
反映了一代青年的时代症候,令人感到“伪满洲国”众多青年精神上无所依托,时时处于一种令人绝望的孤独
与幻灭感中。这一“发荣”之象与“滋长”之意使得东北沦陷区的绝大部分长篇小说成为文化伪劣品(甚或剧毒
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只有极个别作品显示出一定的文学史意义。这也是由东北沦陷区特殊的政治文化
环境所决定的。
关键词:东北文学;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发荣;滋长
DOI:10. 13471/j. cnki. jsysusse. 2021. 03. 006
引 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很快沦陷。1932年 3月 9日,溥仪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了“伪满洲国”。
起始,一些不甘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奴役的热血青年如三郎(萧军)、悄吟(萧红)、黑人(舒群)、刘莉(白
朗)、剑啸等还想利用手中的报刊如《大同报》《国际协报》《大北新报》等刊发一些具有抗日爱国情怀的作
品,但随着“伪满洲国”文化检查制度的强化及日本殖民倾向的加强,续写抗战爱国思绪的文学已绝无发
表的可能。于是,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倾向的作家纷纷南下或流亡,东北沦陷区的长篇小说创作呈现
出一片死寂的局面。在 1932 年至 1938 年整整 6 年间,伪满文坛竟没有刊载或出版一部现代长篇小说,
以至于《新满洲》急不可耐地将长篇小说的文体长度降至 5万字向作家征稿 。为扭转这一尴尬局面,一
①
些报刊如《泰东日报》《大同报》《盛京时报》《新满洲》《新青年》《艺文志》等,纷纷开始长篇小说的连载,特
别是 1939 年后,《大同报》《新满洲》等还特意公开悬赏征求长篇小说(也征求中短篇小说),企图使东北
沦陷区的文学走上他们所希望的“发荣与滋长之途”。表面看来,《大同报》《新满洲》等的长篇小说征文
确实起到了较大的“发荣与滋长”作用,一些滞留于东三省的新进作家在名利与金钱等因素的诱惑下应
收稿日期:2021—03—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16ZDA191);“四川大学学派培育
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陈思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27)。
本文所论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是指自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这14年间,滞留于东三省的作家在东三省
创作并发表或出版的长篇小说,并非指出生于东北的作家或东北流亡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
① 《本刊征文酬金略例》,《新满洲》第1卷第6期,1939年6月1日。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