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5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性格中有狭小、尖刻之处,更重要的是他反对前人强调李清照的女性身份,认为“专从‘女人’上着眼,动
             辄说‘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妇人有此可谓奇也’,‘创获自妇人大奇’……这完全是捧坤伶似
             的,我不晓得是恭维还是侮辱”。这恰恰从另一个层面证明,报刊为了将李清照塑造成女杰,高度强调
                                         ①
             其女性身份而过度阐释的做法引起了李长之的不满。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李清照与生俱来的特质
             确实与晚清民国报刊塑造女杰的期待更加契合。
                (四)新文体助推女杰
                 除了文化、文学思潮和新媒介的影响,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推进的文体革新同样助推了李清照的
             女杰地位。在胡适眼中,词是白话诗的起点,宋词是初期白话诗歌建设的重要资源 。胡适非常推崇李
                                                                                       ②
             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认为“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他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反
                                                                                                    ③
             之,吴文英则被胡适视为白话文的反面例子,认为几百年的词都是中了吴梦窗的毒,“几乎无一首不是靠
             古典与套语堆砌起来的”。胡适推崇的白话词也不是一味俚俗,他所赞赏的白话词必然是“白话俗语”
                                   ④
             和“高超意境”并存 。“胡适等人对宋词白话和民歌形式意义的赋予虽然并不完全符合宋词发展的实情,
                              ⑤
             但却改变了大众接受和学术研究两大领域对宋词的整体定位。”由于胡适的观点影响深远 ,报刊上也
                                                                                               ⑦
                                                                      ⑥
             不乏响应和观点一致者。如汉胄《新诗旧话》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词中的高手佳作,“所用的差不
             多全是那个时代的白话,这一点也是彼所以能够高出于旁的作品的缘故”。陈铎说:“我希望在这白话
                                                                               ⑧
             盛行的时代,在解放的自由诗体之中,能找到几首表现到她那样完美的作品,能产生第二个易安居士出
             来。”毫无疑问,胡适认为李清照词作中明白晓畅的特点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相契合,因此将其视
                 ⑨
             为宋代白话词的杰出代表,作为典范来引导五四的白话文运动,而这无形中有助于李清照的女杰地位的
             稳固。


                 晚清民国报刊对李清照女性启蒙典范身份的塑造将其推上了一个历史高位,这背后有男性知识分
             子基于国族危难时刻再造经典的考量,更与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启蒙和发展息息相关。历史的选择
             总是有迹可循,新思潮和新媒介之所以在众多古代才女中选择了李清照作为女性启蒙的典范,是由其自
             身的特质所决定的。李清照兼具闺秀之才和林下风度,在女性启蒙的女性本位与民族国家雄性话语的
             博弈前行中,独具被塑造的潜质。在经典的接受史中,接受者和接受对象的对话总是此消彼长,而晚清
             民国的新思潮和新媒介似乎更加具有重构接受对象的主动权。究其原因,晚清民国时期是一个新旧交
             替的过渡阶段,人们对经典的解读有着更自由和宽广的空间。晚清民国知识分子借助对经典著作和经
             典人物的重构,推进了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古典与新义的融合对中国人的精神维度
             与行为方式的构建与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张慕华;责任校对:张慕华,李青果】











                 ①  李长之:《李清照论》,《文学杂志(上海1937)》1947年第4期。
                 ②⑥   王晓骊:《意义的赋予:宋词接受的近代转向》,《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1期。
                 ③⑤   胡适:《国语文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2,129页。
                 ④  胡适选注,刘石导读:《词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04页。
                 ⑦  龙榆生:《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
                 ⑧  汉胄:《新诗旧话:七、李清照底秋词声声慢》,《责任》1923年第7期。
                 ⑨  陈铎:《女词人李易安》,《女青年月刊》1929年第4期。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