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52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怀》谓“女权高唱,若安达克”,对此《大公报》“论说”栏目迅速作出反应,刊载了《读碧城女史诗词有感》
①
一文,将吕碧城视为中国女权兴起的明证 。《大公报》有意识地选取吕碧城振臂高呼、充满女性解放思想
②
的诗词,忽略或是遮蔽了其延续闺秀传统的哀怨之作 ,这是报刊媒介塑造当世才女典范的思路。
③
民国才女可以跟随时代步伐改变书写策略,将救亡图存的内容与传统文体结合。但是对于李清照
所代表的古代才女,由于时代所限,虽有家国情怀,却不可能超越时代谈及革命和启蒙,所以很多近代知
识分子毫不犹豫地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吟风弄月持否定态度。如梁启超认为:“古之号称才女者,则批
风抹月,拈花弄草,能为伤春惜别之语,成诗词集数卷,斯为至矣……非所用。”受其影响的革命女性刘
④
纫兰也批评以往的才女:“拾李易安之唾余,采朱淑真之遗沉……何补于世?何补于家?”救亡图存的启
⑤
蒙浪潮冲击着吟风弄月、儿女情长的旧体诗词,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旧体诗词一度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确也有表达闺情的词句,但是“易安所作,非寻常妇人女子批风抹月者所能”。梁
⑥
启超等人的批判针对的是旧体诗词的糟粕,或模仿学习李清照却力有不逮陷入吟风弄月之末流者,而非
李氏本人。李清照是兼有闺秀词和林下风度的古代女词人,在女性启蒙的女性本位与民族国家话语的
矛盾前行中,更具有转化为传统女杰的优势。
对比李清照此前的传统接受,报刊媒介有意识地忽略了常州词派对李词失之深厚的批评,高扬其艺
术才能和文学史地位,突出其作为女杰的示范作用。这与大部分文学史家对李清照的极度推崇具有相
同的推动力,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新标准遴选女杰
事实上,晚清民国时期评价女杰的标准是多元的,当年报刊上关于女杰新典范的推举,提供了众多
且取向不一的榜样 。按照报刊关注度来看,当时关于秋瑾的报刊文章数为 460篇;吕碧城,350篇,她们
⑦
是当之无愧的女性楷模、女性启蒙典范。秋瑾投身革命,提倡女学,英武果敢,以一种决绝的态度与旧式
的女子生活告别。吕碧城大兴女子教育,投身报业,作为女权运动的先驱,将女权和救亡图存的现代品
格注入传统文体的创作。相较于秋瑾女扮男装、献身革命的壮举,吕碧城一方面坚守女性本位的柔婉,
用真情表现性灵;一方面打破传统,突破一己之私,将女权新思想、对国事的理性思考和深沉悲慨写入词
中。晚清民国报刊上有文章直接将吕碧城与李清照并提,认为当世只有吕碧城一人能“与易安俯仰千
秋,相视而笑”。相比于当代女杰,李清照毕竟是生活在宋代的传统女性,受时代的限制,即使她在诗词
⑧
中所表现的针砭时弊、不畏强权、潇洒神骏等特质,可与新时代女杰相通,但在革命精神以及新时代风云
的表现上却是无法与她们比肩的。李清照具备成为女杰的素质,虽然与现代女杰相比有差距,但又是古
代才女中最接近新时代女性启蒙标准的人选。
如前文所述,晚清民国报刊上以关注度排名,班昭 58 篇,蔡琰 54 篇,朱淑真 33 篇,有关此三人的文
章总数加起来都比不上李清照的 174篇。是什么让报刊在众多古代才女中更加青睐李清照?首先进入
比较视野的是晚清时期被再度推崇的班昭。班昭得以青史留名,被人津津乐道的有三点,续《汉书》、教
授后妃与撰写《女诫》。她在晚清的想像是分裂的:一种是正面的典范,被尊崇为女子教育的楷模;另一
① 若安和达克分别是指“罗兰夫人”和“圣女贞德”。吕碧城著,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1年,第499页。
② 《读碧城女史诗词有感》,《大公报》1904年5月11日。
③ 秦方:《制造吕碧城:晚清女性公共形象的生成与传播》,《南开学报》2018年第2期。
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见《饮冰室合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9页。
⑤ 刘纫兰:《劝兴女学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20―
1918)》,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97页。
⑥ 萧道管:《道安室杂文》,清光绪间刻本。
⑦ 金一:《〈女子世界〉发刊词》,《女子世界》1904年第1期。初我:《女子世界颂词》,《女子世界》1904年第1期。
⑧ 孤云:《评吕碧城女士信芳集》,《大公报·文学副刊》1929年10月7日。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