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51
晚清民国报刊与李清照的接受
三、何以可能:塑造女杰的深层动因
客观而言,李清照被公认为才女是毫无疑义的,她在女性词人中是佼佼者,在整个词坛亦有自己的
特色,但其文学史地位实难与苏、辛比肩。1984年唐圭璋曾与施议对谈及对李清照的评价,强调不能偏
低也不要扬得太高,要“恰如其分”。在近代启蒙思潮和英雄再造的背景下,李清照显然获得了过度拔
①
高的赞誉。深究其缘由,是女性启蒙思潮、报刊媒介、文学发展共同形成的合力所致。
(一)新思潮呼唤女杰
从世界格局来看,晚清民国就是一个推崇女性典范、制造“英雄”的时代。诸多如罗兰夫人、若安达
克、南丁格尔和批茶夫人等外国女性以及花木兰、梁红玉、班昭等中国女性,均是在“英雄”制造过程中被
树立起来的女性典范 。“将一位女性作家经典化,也可以起到鼓励现代女性接受文教的效果,使她们在
②
其他现代国家女性面前更富‘竞争力’,这是‘五四’运动的另一个重要追求。在更高层面上来说,从晚清
到民国,人们一直在重新思考女性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并试图寻找到一个新的方法,将存在于女性
的美丽才华、德行之间的古老张力和新兴的现代国家之需要相协调。将李清照经典化为‘中国伟大作
家’之一,就是这个繁杂反思进程的一部分。正是这种超越于文学史的复杂反思,使得一些意想不到的
女性上升为典范。”这是汉学家艾朗诺以时代思潮影响下的文学史书写为切入点,对五四时期李清照经
③
典化原因的深层分析。宇文所安也曾说过:“在他们的批评文章里,在他们编选的作品集里,五四’知识
‘
分子们有效地重写了中国古典文学史来为他们的目的服务。”的确,与传统词学领域对李清照毁誉参半
④
的评价相比,民国期间,很多文学史著作都高度评价其词史地位。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郑振
铎、胡云翼、谢无量、胡适、赵景深、谭正璧、许啸天、马仲殊、羊达之、王易等撰写的中国文学史或韵文史
都高度评价李清照 。民国时期的文学史与传统词话、词选对李清照的接受形成鲜明对比,其时的文学
⑤
史蕴藏着五四新文化一代知识分子的过滤和改写,表现了五四启蒙新思潮对古代女杰的迫切期待。
(二)新媒介凸显女杰
报刊比之文学史肩负着更多的宣传和舆论导向作用。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曾提到媒
⑥
介对文化中的特定元素的放大作用,我们同样可以借此来思考新旧转型时期,报刊新媒介对女文人的宣
传。虽然,传统诗词与五四启蒙思潮以及救亡图存的宏大背景并不契合,但是由于传统的惯性力量以及
女性与生俱来的对词体的亲近感,像诗词这样的传统文体依然在报刊上占有一席之地,诗词歌赋等旧文
体在民初依然是多数知识女性寄托情志的载体。而且“为了依循传统,不失去重要的闺秀阅读群体,体
现报刊阅读对象的性别特色,几乎每一种妇女报刊都刊载诗词,而诗词创作正是每一位‘准现代’女性写
作者的必备素养”。在晚清民国报刊上,传统诗词成为承载新知、宣传新知的工具。民国时期的女词人
⑦
也与时俱进地用诗词反映社会现实。如报业才女吕碧城有意识地改变闺秀才女的形象,在旧体诗词中
融入新变,用诗词塑造了一个爱国尚武的英雌形象。她在《大公报》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词作《满江红·感
① 施议对:《李清照全阅读》,香港:三联书店,2006年,第16页。
②Joan Judge,“Blended Wish Images:Chinese and Western Exemplary Wome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Nan
Nü,Vol. 6,No. 1,2004.
③ [美]艾朗诺著,夏丽丽、赵惠俊译:《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第230—231页。
④ [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1页。
⑤ 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
⑥ [加]埃立里·麦克卢汉、[加]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567页。
⑦ 刘钊:《清末民初的妇女报刊与文学转型》,《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4期。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