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27

檀郎与谢娘

                   只恐红儿解。”《菩萨蛮》:“徘徊罗幌曙,闲共红儿语。”《蝶恋花》:“忽地一声闻宝钏,隔帘弹出飞花片。”
                                                                                                              ①
                   这里的红儿、宝钏之类,就是通俗文学中常见的丫鬟之名,和过去诗词中的檀郎、谢娘迥异其趣。这就像
                   某些侠客或武士,虽然可能十八般武器样样皆通,但林冲最擅长的还是枪,关胜最擅长的还是大刀。明
                   清小说家、戏曲家写词,总不免带有一定的情节性或戏剧性,像吴承恩的这些词就颇有戏曲片段的意味。
                       其三,唐宋词中人物类名之形成,虽然不无历史人物的因缘附会,但主要是出于审美效果之考量。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檀郎与谢娘等类名的形成多有相似之处,比如说都是从历史人物生发出来,然后在
                   创作与阅读实践中由专名到类名,由历史人物衍化为诗化形象。也正因如此,人们在解读诗词时往往着
                   意疏通还原其历史原型及本事,而事实上这些类名的约定俗成,起决定因素的不是其历史背景,而是由
                   字面或音韵唤起的审美意蕴。孟姜就是先秦时期美女之类名,而与齐国贵族孟氏的女儿没有直接关系;
                   罗敷就是汉魏时代美女之类名,而与邯郸千乘王仁的妻子无关。同样,唐宋词中常见的谢娘就是男性所
                   怀思的女性恋人,与名门闺秀谢道韫或谢安所携之妓或李德裕侍妾谢秋娘等等也无甚关系;檀郎也是词
                   中女性相悦相恋的情郎形象,与其蝉蜕而出的原型人物西晋文人潘岳也并无多少关系。
                       然而,人们总不免数典追踪索引推求的癖好。比如,唐宋词中美女恋人的类名,为什么是谢娘、萧娘
                   而不是别的名姓?如果说谢娘有才女谢道韫的原型影响,那么历史上的才女还有很多。比如说,至少在
                   唐代以前,就有既浪漫多情又有文采的卓文君,有继承其兄班固之志续撰《汉书》的女学者班昭,有长篇
                  《悲愤诗》的作者蔡琰,有成就卓著的女诗人左棻和鲍令晖,还有作回文《璇玑图诗》的苏蕙,等等。可是
                   在唐宋诗词中,并没有形成班娘、蔡娘、左娘、鲍娘之类的类名。尤其是卓文君,既有与司马相如之间凤
                   求凰的风流韵事,又有《白头吟》诗的附会传说;还有苏蕙,既有织锦回文的《璇玑图诗》,又有与丈夫窦滔
                   因缘离合的爱情故事。这都是非常适合拿来打造美女恋人形象的原型,可是也没有形成卓娘、苏娘的类
                   名。所以回头想来,这可能不是历史才女的原型问题,而是姓氏音韵的声情意境问题。唐宋词是歌辞,
                   是音乐文学,尤其注重声韵效果。盖谢字、萧字,为小口形、细声韵,其音轻柔圆润,听其声即有要眇宜修
                   之美感,即可感知其窈窕淑女的温婉形象。这不是哪一位诗人偶然的发现或规定,而是在长期的创作实
                   践中众所认可约定俗成的结果。
                       又比如关于萧郎,旅居马来西亚的作家兼学者萧遥天所著《中国人名研究》中专有“萧郎与萧娘”一
                   节,其中写道:“萧郎与萧娘,在旧文学上带有很浓厚的浪漫气氛,常见于诗人的吟咏,而吟咏中所指的男
                   性与女性,也不必须姓萧,已成为情郎与欢女的代词了。”这是说得很对的。但他接下来说:“按这些诗都
                   以萧郎、萧娘比人与自况,都不必是姓萧的,则称萧郎萧娘当有来源。原来在魏晋六朝时代,萧氏阀阅很
                   高,习俗以萧郎萧娘称男称女,相当高尚,犹如今天的称少爷小姐。”这种看法我们不大赞成。尽管魏晋
                                                                               ②
                   时萧氏为门阀世族,当时抑或有此风俗,但从唐宋诗词中的萧郎来看,与魏晋时的萧氏家族已无任何关
                   系。更大的可能还是出于刘向《列仙传》所载萧史和弄玉的浪漫爱情故事。如唐代施肩吾《赠仙子》诗:
                  “凤管鹤声来未足,懒眠秋月忆萧郎。”宋代袁绹《传言玉女》:“宴罢瑶池,御风跨皓鹤。凤凰台上,有萧郎
                   共约。”刘仙伦《鹧鸪天》:“凤箫声彻瑞烟浮,萧郎玉女来相会。”这些诗词中每提及萧郎,总与凤凰台或箫
                   声为伴,足证萧郎形象出于萧史之传说。传说当然不如史实更有说服力,但传说更善于营造浪漫的爱情
                   氛围,这才是萧郎胜出的重要原因。另外从声韵角度来说,唐宋诗词中本来也有从韩寿偷香而来的韩
                   郎,从卢家子弟而来的卢郎,因风流俊赏的杜牧而来的杜郎,因韦皋与玉箫故事而来的韦郎等等,但这些
                   都不过旁见侧出而已,唯有萧郎较为常见,则除了萧史弄玉故事的浪漫因素之外,萧字的音韵美很可能
                   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张慕华;责任校对:张慕华,李青果】



                       ①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84、985、987页。
                       ② [马来西亚]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206、207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