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7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97

中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空间策略互动性和门槛效应

                   应的税收,将使地方支出处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水平之下。
                       Zodrow & Mieszkowski(1986)提出的经典税收竞争模型(Basic Tax Competition Model,简称 BTCM)是
                   Oates(1972)的模型化表达。BTCM认为,对流动资本征税将减少政府公共支出水平,降低公共产品的提
                   供效率,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会导致“逐底竞争”(race to the bottom)的现象,在均衡状态下,地方政府供给

                   公共产品的效率低下。考虑到交易成本的降低会带来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现象,Baldwin &
                   Krugman(2004)在企业规模报酬递增假设下,提出了一套新的税收竞争理论模型(简写为 BK-BTCM)。
                   BK-BTCM 引入了集聚租的概念 ,并认为资本流动性和市场一体化程度影响着地区间税率差水平,当
                                                ①
                   资本是可流动的且市场集聚程度够强时,税率与劳均资本水平成正比;市场集聚和资本流动使具有相同
                   资本存量和劳动水平的两地之间产生税率差异,“逐顶竞争”(race to the top)将成为可能。简而言之,
                   Baldwin & Krugman(2004)质疑 BTCM 中税率与劳均资本负相关的结论,认为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征收
                   更高的税率且不流失资本。
                       中国地方政府的竞争模式存在着一体两面性:以西方税收竞争理论为框架的流动生产要素的竞争
                   和以地方官员晋升博弈为框架的标尺竞争(周业安和宋紫峰,2009)。从内在联系来看,前者为后者的表

                   征,后者是前者的内核。结合中国国情实际,本文在横向政府静态竞争假设下,以中国地方政府税收竞
                   争机制为中心,提出三点假设。
                       假设1: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存在空间策略互动性特征。
                       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税收竞争的来源。为提升相对竞争力,相邻地区政府在经济建设、投资拉动和
                   人才引进等方面上展开激烈的税收竞争。一方面,为防止生产要素流出,地区之间相互模仿税收政策,
                   进而导致税收政策趋同。另一方面,在大都市经济圈和同城化趋势下,毗邻地区政府发挥相对优势,协
                   调区域产业发展、共同配置区域资源,税收政策实现动态趋同,表现出地区间的合作性互动。本文假设
                   在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时期,中国地方政府积极采用税收竞争手段(如区域税收优惠、财政返还、税收折
                   扣等),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策略互动特征,即相邻地区的税收政策趋同。
                       假设2: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门槛效应。
                       中国长久以来面临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由于地区资源禀赋、营商环境和交通运
                   输等条件存在差异,企业对税收政策的敏感程度不同。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对外
                   开放度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低,企业税负水平低。反之,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
                   对落后,对外开放度不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高,地方政府有较大征税空间。从标尺竞争的角度,在经
                   济发展水平相似的相邻地区之间,政府官员晋升博弈的动机较强,而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相邻地
                   区,政府官员晋升博弈的动机较弱。因此,本文假设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
                   门槛效应。
                       假设3: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是一场依据经济发展特点进行差异化征税的策略博弈。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各城市的经济集聚形态、经济体制结构、财政支出能力千差
                   万别。已有研究证明了中国地方政府的征税策略与经济集聚形态、资本流动水平、企业特征和城市基建
                   水平等经济特征有关。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地方政府是否会依据地区经济特点进行差异化征税是
                   本文研究的问题。本文假设中国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不会简单遵从 BTCM 理
                   论所论述的“逐底竞争”模式或 BK-BTCM 理论所论述的“逐顶竞争”模式,而是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水
                   平和形态,采取了差异化的策略博弈。







                       ①  Andersson & Forslid(2003)首次提出了集聚租的概念,并认为政府能够对集聚租征税。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