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3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93

双循环背景下都市圈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四、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都市圈仍处于市场自发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快推进都市圈建设,以便
                   其能够在挖掘内需、激发创新、促进开放上更好发挥作用,在畅通区域经济循环的基础上促进“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一,以都市圈为基本单元,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都市圈是市场自育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
                   中,土地和资本要素的重要性让位于人和技术要素的重要性,要素流动性提高;企业作为要素组合进行
                   生产的组织,企业家精神增强;城镇化水平提高后,企业生产边界扩大以满足更多人的生产生活需求。
                   因此,基于都市圈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应将重点放在要素流动、企业家精神上。要素流动性的提高有赖
                   于都市圈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一是加强都市圈轨道交通、公路网、信息网、物流网的建设,促进基础设施
                   一体化,为要素流动提供硬基础;二是加大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领域的投入力度,促进
                   公共服务一体化,为要素尤其是人的流动提供软保障;三是推进在户籍、土地、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的
                   配套改革,促进市场一体化,为要素流动营造良好环境。企业家精神的迸发有赖于“放管服”改革向纵深
                   推进。一方面,建议设立都市圈行政审批中心,简化审批流程,统一审批标准,扫清企业进入市场、参与
                   竞争的制度障碍。另一方面,要以《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遵循,建立完善都市圈市场监管协
                   调机制,提高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能力,为企业竞争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随着都市圈高
                   标准市场体系的建立,要素流动更加便利,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动更加活跃,这不仅有利于发挥知识溢出
                   效应、拉动有效的投资与消费,也能够促进对内开放,从而带动对外开放。
                       第二,以都市圈为基本单元,加快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从改

                   革开放到 2000 年期间,我们的主要增长极是沿海的中心城市;从 2000 到 2020 年期间,区域经济的增长
                   极从单独的中心城市转向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并重。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随着我国主要的中心城市逐
                   渐形成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也就让位于都市圈。这是因为都市圈更有利于集聚效
                   应的发挥和经济韧性的增强,在产业协同集聚与市场整合的过程中,内需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得到充分激发、内外开放实现共同促进。但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内陆和沿海城市在发展阶段、经济和人
                   口规模、交通通畅程度、通勤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都市圈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也要因地制宜,因势利
                   导,避免用固定的增长极建设标准套在所有都市圈上。
                       第三,加快启动都市圈布局规划。目前,我国的都市圈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都市圈规划出台较少,
                   且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往往包含于城市群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镇体系规划中。都市
                   圈规划是一种事前干预,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离不开它的引领带动,下一步应加快启动都市圈布局规
                   划。一是要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目前东部地区都市圈规划起步较早,启动较快。针对这种局面,要鼓
                   励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加快进度,适时出台都市圈规划,加速都市圈建设步伐。如可根据相应的经济社

                   会指标将分属不同板块的都市圈划分为起步型、发展型、成熟型三种,不同类型的都市圈适用不同的建
                   设标准。二是加强规划间的协调。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综合采用核心区人口规模、通勤率、通勤
                   人员年龄范围、夜间灯光数据等多指标来进行都市圈范围识别。
                       第四,加快构建都市圈之间的软硬基础设施。双循环是国家整体性战略,不是哪个区域哪一个点上
                   的战略(刘元春,2020)。单独的都市圈不可能进行双循环。因此,必须有若干个联系密切的都市圈同时
                   启动,才能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好态势。要形成都市圈之间联系密切,循环通畅,协同发展的局面
                   有赖于软硬基础设施的构建。软性基础设施主要体现在合作机制与共享平台的构建上。都市圈之间要
                   强化政策协同,构建合作机制。考虑到现阶段都市圈的“行政区经济”烙印仍然较重,都市圈之间的关系
                   仍表现为核心大城市政府间的竞争,建议现阶段由行政级别更高的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出面,自上而下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