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15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出让商业用地补贴工业用地的策略,造成房地产企业持有的商业用地价格存在刚性,成为银行最青睐的
抵押品。故而在金融机构看来,房地产贷款收益高、风险小,其信贷资金必然会向房地产部门倾斜,从而
挤占了其他部门的信贷资源。基于以上论述,我们提出:
研究假设1:房地产部门的快速增长,将会挤出其他企业的银行信贷。
从产业关联度来看,房地产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具有相对较长的产业链,它可以通过产
业关联效应影响关联产业的发展。当房地产部门快速扩张时,需求增加会激发其上游产业增加产出,同
时也会带动下游产业需求。这些企业的经营收益较高,而且风险较小,因而也成为银行比较看好的贷款
对象。因此,如果房地产部门挤出了其他企业的投资,那么它对于与房地产关联比较紧密的行业的挤出
效应会弱一些。
在所有制问题上,国有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优势。原因主要有:一是国有企业有政府信用
作为担保,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信贷资金。二是国有企业有更紧密的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因此,房地
产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挤出效应在国有企业上表现的会更弱,或者没有。另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的评估,很大程度上会考虑企业的规模,大企业一般会被评估为信用水平高,运营风
险低,因而更受到资金的青睐。所以,房地产对大企业的信贷挤出相对较弱。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提出:
研究假设 2:房地产部门对其他企业信贷的挤出效应是异质的,在与房地产部门关联度较低以及融
资约束相对较紧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
(二)房地产信贷挤出的作用机制
信贷配置效率低下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根源,而政府干预是造成信贷效率低下的
主要原因(王珏等,2015)。地方政府干预导致大量资源盲目流向大型、重点企业,不仅导致投资过多、产
能过剩,还严重挤出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王文甫等,2014)。
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可以获得巨大利益,是政府干预的原始动机。结合我国财政制度和地方政
府考核机制,能够更好地理解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动机。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纷纷将出售土地作
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与此同时,在 GDP 的考核压力与晋升激励下,地方官员有很强的动力筹集更
多的财政资金,增加基本建设投资,导致了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再加上房地产具有比较强大的短期
产业带动效应,使得房地产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头戏。因此,在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信贷市
场里,地方政府有动机向金融机构伸出干预之手,影响信贷资金的配置。地方政府干预会造成资源流向
大型、国有企业,挤出中小企业融资,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意义上,在政
府干预程度较高的地区,房地产部门对其他企业信贷的挤出效应更强。
在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在这种环境
下,金融机构会更加看中抵押品的价值,特别是土地的保值能力,因而房地产企业更加容易获取信贷资
金。同时,金融机构会减少对其他企业的信贷配给,而融资困难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借助于
昂贵的短期借贷甚至是高利贷。久而久之,企业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融资约束进一步收紧,更难获
得低成本的银行信贷。因此,金融抑制和金融摩擦放大了房地产部门的信贷挤出效应。
综上,我们总结为以下假设:
研究假设3:在政府干预程度和金融市场扭曲程度越高的地区,房地产部门的挤出效应越强。
三、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基于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并借鉴 Paunov(2016)的实证框架,本文构建以下基准模型来检验城市
房地产部门的扩张对工业企业信贷的挤出效应:
148